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头条 > 正文 >

打造“烯”引力,河南省布局新赛道

  • 2024年11月29日 10:15
  • 来源:河南日报
  • 责任编辑:李新贺

  石墨烯,一种迄今为止已知的最薄、最轻、强度最高、导电导热性佳、透光率高的新兴材料,被业界誉为“新材料之王”。

  河南,工业大省,在新材料领域有着完备的产业基础以及广阔的应用市场,正朝着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迈进。

  当两者相遇携手,会产生怎样的“核聚变”?

  新材料里的“热门选手”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浪潮迭起,新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已成为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其中,石墨烯以其卓越的光学、电学、力学、热学等特性,在电子器件、生物医学、航空航天、能源存储等众多领域拥有巨大应用潜力和发展前景,是新材料领域的“热门选手”。

  当前,石墨烯已成为众多发达国家的“必争之地”。2013年,欧盟率先启动石墨烯旗舰计划,斥资10亿欧元推进石墨烯材料的产业化发展;英国先后成立国家石墨烯研究院和国家石墨烯工程创新中心,全力抢占产业“领头羊”的地位;IBM、日立、三星等国际公司,正投入大规模科研力量进行石墨烯的研发并已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中国作为石墨资源大国,产业链涵盖从原材料研发、制备到应用的各个环节,产业化进程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石墨烯论文发表、专利申请数量均占全球总数的四分之三,相关企业数量超过5万家,许多省份和地区已在这条赛道上“先行落子”。

  石墨烯产业前景光明、大有可为。河南必须抢抓机遇,在这条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塑造新优势。

  布局河南的底层逻辑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这是河南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弯道超车、换道领跑的底层逻辑。

  赛迪研究院材料工业研究所所长肖劲松曾表示,材料应用工程化技术不成熟、制备工艺批量生产难突破等问题,仍是困扰石墨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这些桎梏,有望在中原石墨烯实验室得到解决。

  一方面,实验室的牵头组建单位之一——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和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有限公司,是拥有大规模研发和产业化团队、具备国际领先的材料制备技术和规模化工艺装备研发制造能力的新型研发机构,在国内石墨烯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另一方面,近年来我省提出打造“7+28+N”产业链群,其中新材料产业集群居7大先进制造业集群之首,备受关注和支持。同时,河南作为碳材料大省,在人造石墨、金刚石、高纯石墨等领域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

  一个是国内石墨烯研究领域的“旗帜”代表,一个是坐拥万亿级产业集群的材料大省,强强联手,必将点燃新“烯”望,助力河南再攀新高峰。

  “除了开展科研活动,我们还将聚焦产业生产,打造石墨烯生产线。”中原石墨烯实验室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3年,我们将向市场投放蒙烯玻璃纤维、玻璃纤维、石墨烯散热膜等三种规模化产品,打造完整产业链条,让石墨烯这棵‘产业树’在河南枝繁叶茂。”

  省实验室体系建设如火如荼

  以省实验室为代表的新型研发机构,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起着强大的支撑、牵引作用。

  从2021年第一家省实验室——嵩山实验室的揭牌,到如今中原石墨烯实验室成立,截至目前,我省共设立省实验室27家。作为河南高能级创新平台的“第一梯队”,省实验室瞄准河南重点产业链发展方向,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多个前沿领域,基本覆盖了我省28个重点产业链,贯通产学研用全链条。

  3年多来,省实验室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相继建立起“以重大需求为牵引、产业链出题、实验室答题”的创新模式。截至今年9月底,省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共组建科研团队近200个,引进高层次人才200余人;共承担国家级项目36项,自主实施科研项目107项,发表代表性论文600余篇,相关科研成果在《科学》(Science)等多个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

  顶天立地、必成大器。实践充分证明,河南的省实验室体系建设不是简单的数量堆积,而是前瞻30年,我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搭建一流创新平台,加快成为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的体制改革试验田、先导发展核心极。展望未来,这些“创新天团”将发挥关键作用,为我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注入强大动能、提供战略支撑。(记者 马涛 张笑闻)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