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欧洲新侨网报道,10月22日,由中国新闻社、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联合主办的“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在河南持续举行,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21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开封博物馆,该馆“镇馆之宝”之一的《开封府题名记》碑吸引了众人驻足观看。

在开封博物馆,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们有幸近距离接触了馆内的“镇馆之宝”之一——《开封府题名记》碑。这块石碑不仅是国家一级文物,更是中国发现时间较早、记载人名最多的地方官员题名记碑,它详细记录了北宋时期开封府尹历任官员的名字、官职和上任年月等信息。
欧洲新侨网报道称,开封博物馆于1962年成立,馆藏文物8万余件,是一座集文物收藏、文物保护、科学研究、陈列展览、宣传教育为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2017年被中国博物馆协会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据了解《开封府题名记》碑高214厘米,宽96厘米,厚24厘米,碑额篆刻“开封府题名记”六字,碑文为楷书,共21行。它记载了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至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共146年间183任开封府最高行政长官的姓名、官职和上任年月等。这块石碑不仅见证了北宋时期的政治变迁,更是研究宋史、开封地方史志的珍贵实物资料。

在这些名字中,最为人所熟知的莫过于包拯,他以其清廉和公正闻名于世,被后人尊称为“包青天”。有趣的是,由于人们对包拯的敬仰和怀念,在观看石碑时常常抚摸他的名字,久而久之,包拯的名字处被磨出了一道深深的凹痕,其名讳已难以辨认。这一细节不仅体现了包拯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也反映了《开封府题名记》碑作为历史见证的重要价值。

通过这次活动,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们将有机会深入探索更多河南的文化遗产,体验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将把这些宝贵的文化故事传播到世界各地,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河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