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头条 > 正文 >

我的名字叫建国

  • 2024年10月02日 10:18
  • 来源:河南日报
  • 责任编辑:李新贺

  核心提示

  姓名,是人生的初始音符,承载着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时代的美好希冀。“建国”“国庆”,这些名字镌刻着时代印迹,这些人生故事折射着国家发展、社会变迁。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本报走近几位“建国”,倾听他们的故事,一起感受新中国的峥嵘岁月、辉煌成就。

  收藏国庆报纸

  悦读家国之变

  □本报记者 王小萍 王雪红 本报通讯员 葛洋

  9月27日,家住三门峡市湖滨区文明路西区小区的李建国像往常一样坐在阳台上,面前的地板上铺满了发黄的旧报纸,《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河南日报》……这些报纸的刊发日期都是2009年10月1日,是各家报纸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特刊。国庆游行、庄严阅兵、升旗仪式……李建国细细品读着当年全国各地庆祝新中国60周年华诞的盛况。

  李建国介绍,这些报纸是他从全国各地集报爱好者那里买来的。作为收藏爱好者,又因为自己的名字叫“建国”,国庆特刊便成了李建国藏品中的一个特别系列。如今,他已收藏了近千份有关国庆的报纸。

  李建国出生那天刚好是新中国成立8周年的国庆节,当教师的父亲就给他起名叫“建国”,祈盼儿子和年轻的共和国一起茁壮成长。

  更有意思的是,李建国家里四兄妹的名字都有特别的意义,老大叫李建国、老二叫李家国、老三叫李国富、老四叫李国强。兄妹四个名字加在一起就是“国家富强”。

  在李建国的记忆里,小时候一家人仅靠父亲的微薄收入生活,所以他们很少过生日。但他仍清晰地记得12岁的那个生日,街上到处张灯结彩,妈妈悄悄给他煮了一个鸡蛋,他高兴得一整天都不舍得吃。那一天,一家人还穿上了最好的衣服,专门到照相馆拍了全家福。如今,这张照片就贴在家庭小相册里。

  1988年李建国被选调进三门峡乡镇工作。20世纪90年代,全国兴起下海经商热,他也停薪留职,办起了乡镇企业。那段日子,他大江南北地奔波,日子越过越红火。

  “我们国家的国际地位日益提升,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李建国说,他将继续收集国庆报纸,通过收集报纸、阅读报纸,感知国家变化。

  坚守保供一线

  电亮万家灯火

  □本报记者 李凤虎 刘梦珂

  9月30日,记者见到吕建国时,他正和同事商量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方案,一张黝黑的脸上带着憨厚的笑容。

  吕建国出生于1980年,2003年到商丘市天宇电力工程有限公司配电工程一公司工作,至今已有21年,长期从事电网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吕建国说:“公司承担着城乡电力安装施工任务,我作为一名基层电力人,主要工作就是保质保量完成公司安排的任务,尽全力保障群众用上安全电。”

  2016年,吕建国参加了商丘市睢阳区13个乡镇的“村村通”动力电农网升级改造工程。“那两年是我们的攻坚年,不分白天黑夜地干。为了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我们常常是带电作业。”吕建国介绍,带电作业是在高压电气设备上不停电进行检修,电力人要穿上闷热的防护服,完成一场作业,往往一身都是汗水,冬天还好点,夏天更辛苦。但是一想到大家以后能用上更稳定安全的电,再苦再累也值得。

  吕建国还出色地完成商丘市道路改造电线改迁、汛期抢险抢修、支援“7·20”郑州特大暴雨灾害抢修等任务,多次获得公司先进工作者、电网发展建设先进个人、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商丘市天宇电力工程有限公司配电工程一公司党支部书记董孝礼告诉记者,吕建国是名退役军人,从上班时起就在一线干。以前施工机械化程度低,人工栽电线杆、抢修等,他总是带头干,不畏困难、脚踏实地、甘于奉献,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如今,随着电网设备规模不断扩大,输电线路长度持续突破,电力施工早已实现了装备智能化、作业机械化。“机械化智能化程度高了,我们也要不断地学习新技术,不断探索更安全、更便捷、更易推广应用的作业方法,更好地守护万家灯火。”吕建国说。

  打造多元模式

  怀抱健康梦想

  □本报记者 樊霞 成安林 本报通讯员 张昊

  9月30日,温县北冷乡西南冷村村头的焦作市健国怀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忙碌不停。

  望着工人劳作的背影,67岁的秦建国颇为感慨。“从20多岁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收购山药,到如今成为山药食品全品类运营商,这些年,我与山药成了‘知心朋友’。山药见证了我的成长,我也为山药知名度扩大出了力。”他说。

  秦建国介绍,他家就在西南冷村,出生于1957年农历闰八月,“年幼时听父母说我的生日在国庆节后不久,于是给我起名‘建国’”。

  “为啥与铁棍山药打了一辈子交道?”记者问。

  秦建国说,西南冷村祖祖辈辈都有种植铁棍山药的习惯,且曾是国有企业温县第三怀药加工厂的所在地,村民种植加工山药的热情很高。

  1985年,秦建国向亲戚借了200元,走街串巷做起了怀药买卖。渐渐地,他发现,如果把收来的山药进行再加工,装箱直接到广州卖,利润空间会更大。

  随后,秦建国说服七八个朋友,一起拼凑了1吨装箱的山药成品货,配车拉到广州,想不到一趟下来挣了几千元。秦建国成功挖到了创业路上的“第一桶金”。

  之后,秦建国的生意蒸蒸日上,成立建国怀药行,生产山药切片、山药粉等产品。2004年,建国怀药行变更为焦作市健国怀药有限公司,实现了铁棍山药种植、加工、科研、销售多元化发展,“草根”怀商成了“正规军”。

  “从‘建国’到‘健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吃上绿色健康的山药产品,让国人拥有健康的体魄。”秦建国解释说。

  “年轻人懂网络,我们在知名网购平台均开设有网店,相信能让更多人吃到绿色健康的山药。”秦建国说。

  传承中华文化

  武出精彩人生

  □本报记者 陈学桦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吉小平

  9月29日,记者见到了洛阳老城区工农社区家喻户晓的武术大师——叶建国。

  每天清晨五点,叶师傅便准时出现在他家附近的小广场上,开始武术晨练。先是伸展、踢腿等基本功,紧接着是一套行云流水的拳法,剑光闪动间,几套剑法练习让人目不暇接。

  叶师傅的武术之路始于8岁那年,他拜师洛阳市豫剧团的武术师臧文耀,学习形意拳。此后,他又先后拜师老城南关陈广欣、少林寺释素喜法师、武当山陈师行道长。

  62年来,叶师傅从未间断过习武,武术技艺日益精进。年届七旬的叶师傅精神矍铄、身手矫健。他单手抡起40公斤重的石锁,在头顶连绕20圈,动作娴熟而有力。关公大刀、方天画戟、月牙铲等,在叶师傅手中更是舞得虎虎生风。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叶师傅也面临着武术传承的挑战。曾经,他的武术培训班里学生多达50余人,但如今,学生数量已大幅减少。

  “要想学武有成,须‘入迷’。”叶师傅说,这是收徒的唯一标准。他相信,只有真正热爱武术、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学生,才能在武术的道路上坚持下去。

  在叶师傅的悉心教导下,他的徒弟们逐渐在武术领域崭露头角。其中,一名从8岁开始跟随叶师傅学习的女弟子,如今已是一名高中生,掌握了少林绝技“心意把”中的部分拳法,她的目标是考入专业体育院校继续深造。

  近年来,随着洛阳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叶师傅也看到了武术传承的新希望。他决定彻底恢复“师徒制”,更好地选拔和培养学生。他还计划将自己一生钻研的武术整理成书,并制作视频资料,以便后人能够更好地学习中华武术。

  “我从老一辈武师那里习得武术,也要将武术更好地传承下去。”叶师傅说。

  见证能源之变

  绿动美好生活

  □本报记者 张海涛 本报通讯员 张仪薇

  9月29日,和河南豫达电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建国促膝长谈后,记者不由想到三个“新”。

  新一辈,改革大潮助力成长。

  1962年国庆节刚过,高建国出生于平顶山市铁炉村(现为湛河区马庄街道铁炉社区),因而取名“建国”。

  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的高建国正是朝气蓬勃的新一辈。改革开放春风吹拂下,鹰城大地涌动着发展新活力,铁炉村也诞生了村集体企业——铁炉电气工程队,从事电气工程的安装业务。高建国在这里开始了自己与“电”打交道的工作。

  新动能,小企业变身大集团。

  高建国有高中学历,加之吃苦耐劳、努力学习,很快成长为一名优秀技术员。

  高建国一路成长,后来创建了自己的企业豫达电力集团。

  “我年轻时的电气工程规模很小,现在随便一个居民小区的电气工程量都有几千万元。”高建国说。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电力的需求与日俱增,电气工程市场水大鱼大。国家不断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这些都为高建国的企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新拓展,见证时代能源之变。

  “从我记事起,村里就经常停电,直到我上班,蜡烛还是家家户户必备的东西。”高建国难忘早年的用电情景。

  从电力紧缺到满格供电,从火电水电到风电光电,紧随时代的能源之变,高建国的企业也在不断开拓新领域,现在新能源电力工程已占业务量的一半。

  高建国深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他始终不忘回馈社会,豫达电力集团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只有与社会、时代同频共振,企业才能始终有源头活水,不断前进。”高建国深有感触地说。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