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头条 > 正文 >

王棣华:仁心护患儿 一生妇幼情

  • 2024年07月31日 18:07
  • 来源:顶端新闻·河南商报
  • 责任编辑:经晓佳

  有些人似乎生来就是为某种使命而来的,王棣华此生拿到的剧本是做一名儿科医生,于是,冥冥之中所有的故事情节都围绕着这一“设定”展开……

  2024年6月,当86岁的她再度走进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以下简称“郑大三附院”)的大门时,一段激情燃烧、拼搏奋进的“妇幼岁月”被按下回放键,那些收纳在时间夹缝里病童的啼哭、穿梭于门诊楼奔波的身影、病床前俯身细致地问询……又再次被听到、看到、感受到。

  学生时代被种下一粒成为儿医的种子

  新中国成立的第十个年头,王棣华即将完成在河南医学院(现郑州大学河南医学院)4年的理论学习,开始为期一年的实习,此时的她也将面临细分专业选择的问题。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接班人和新希望,没有儿科医生不行。”儿科老师上课时不经意的感慨成为激荡王棣华心境的投石,就这样,一粒成为儿科医生的种子在她心里埋下了。随后她怀揣期待和使命,到沈阳医学院儿科系实习一年,后返回母校附属医院工作,也正式从一名医学生转变为一名儿科医生。

  后来看,这条路似乎就是为王棣华准备的。1986年,医院准备筹建一家妇幼专科特色医院,也就是现在的郑大三附院。当时已经年近50岁且有着20多年儿科经验的王棣华就顺理成章地担起了这份责任。

  带领年轻医生建立规章制度、编写诊疗规范、建立病区甚至是后勤工作,“经过各方努力和前期精心筹备,三附院开诊时已具备收治患儿能力。”王棣华自豪地向记者回忆。

  10张床起家的小儿心血管病区

  1986年5月4日,郑州市二七区康复前街7号,与青年节同庆的还有一场隆重的开业典礼。

  会议宣布,郑大三附院将作为一家妇幼专科特色鲜明的医院正式开诊,坐在台下的王棣华和同事们激动地鼓掌。突然,病房的大夫将她叫走,原来是新收治了一个外地转来的被诊断为肝硬化腹水的小患者,孩子全身浮肿、病情复杂,得王棣华亲自“出马”。

  见到患儿后,王棣华进行了仔细查体和询问,不过一个想法在脑海闪过:“这孩子的表现很像心血管方面的问题,外地就诊时的诊断可能有误,治疗方向也得调整。”经系列检查后印证了王棣华的判断,该患儿被确诊为缩窄性心包炎,找到问题实施手术,最终患儿病情慢慢康复后出院。

  再后来,又是几例类似的疾病。“本来是心血管方面的问题,可都被诊断为其他的疾病,而心血管病又起病急进展快,对患儿威胁较大,所以当时我心里就萌生了想要在郑大三附院筹建心血管病区的想法。”王棣华说道。

  因为在河医附属医院儿科工作时就负责过心血管专业的工作,加上多次到上海、广州进修心血管专业,王棣华说干就干,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她带着3个年轻医生,10张病床就拉起了小儿心血管内科的队伍,也因此成为郑大三附院小儿心血管专业的开拓者和引领者。

  团队欠缺小儿心血管病专业知识,她就带领大家夜以继日加紧学习;孩子病情危重、突发状况多,她就一天多次查房,甚至休息时也不忘返回病区查看患儿情况……这些最开始的日常构筑了一段医院建设发展史——小儿心血管专科的奋进史。

  不光治病救人,科研攻关也得“叫得响”

  在新成立的小儿心血管内科病区,王棣华踩着新的起点忙碌着。但做医生不能只埋头收病人治病人,科研攻关也得跟得上。

  在王棣华从医的几十年里,她发现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率比较高,但究竟是哪种病毒引起的?囿于检验取材的困难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技术条件的限制,很多检验结果出来得比较晚,致使大多数患儿都不能及时得到诊断甚至是误诊。

  1990年,王棣华带领团队和北京病毒研究所的专家协作开展了“ELISA法快速诊断柯萨奇B组病毒感染的儿童心肌炎”的诊断方法研究,为“心肌炎病原学”的早期诊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该项检测技术研究成果当时在全国领先。

  此后,王棣华领衔开展了多项科研攻关,如“小儿肺炎心衰的实验室研究”“小儿心脏病心钠素水平测定”“小儿心肌病自身免疫机制的临床研究”等,并多次获得科学技术进步奖。

  如今已经高龄退休的王棣华依旧十分关注行业领域的前沿动态。

  原小儿心肾内科主任李艳是王棣华的学生,她说每次参加学术会议回来,王老师总会第一时间询问了解学术新发展,“她对专业的执着和热爱也激励着我们不断进取”。

  心系患儿不是空话全是细节

  都说做医生难,做儿科医生更难,尤其在王棣华所处的小儿心血管内科,孩子往往病情危急、工作量大,需要更多的耐心、细心、责任心。但王棣华对此不仅没有怨言,反而总是把对患儿的爱发挥到极致。

  李艳说王老师对患儿的爱没有空话全是细节。“王老师会为了不让外地病人再跑第二趟,常在门诊加班加点等检查结果,直到给人看完才肯离开。”与王棣华共事多年的原儿内科门诊护士长蔡春玲也说,自己几十年来从没有看到王老师发过脾气,她总是会先从自身找问题,不苛责他人,令后辈敬佩。

  蔡春玲说门诊上经常有病人为了排队争吵,每到这时候王老师总是说你们别吵了,都是我不好,是我看得太慢了。“但其实哪里是她看得慢,她只是想认认真真帮孩子找到问题所在。”蔡春玲心疼地说道。

  在王棣华的从医习惯里,给孩子看病永远都有注意不完的细节。冬天听诊器太凉,她会先放在手心里焐热了再用。需要用压舌板时,她会把这一步放在最后,避免一开始就让孩子不适和哭闹,干扰诊查……类似细节不胜枚举,也因此王棣华成了大家都喜欢的“医生妈妈”“医生奶奶”。

  “如果有来生我还会选择当医生”

  从60岁退休又返聘,门诊坐到80多岁,王棣华说不觉得辛苦,“能被患者需要是我的价值,这让我的人生意义又增加了几十年”。

  当然,在面对女儿时,王棣华也觉得有所亏欠,因为自己和老伴儿都是儿科医生,陪伴孩子的时间实在是太少了。王棣华女儿苦笑着向记者回忆,“我小时候会想着赶紧长大,因为长大就不需要爸妈照顾我了”。

  诚然,女儿这份无可奈何的“怨念”会随着成长慢慢消散,但真正让她理解母亲这些年的“不称职”是在一次回院探亲时发生的。

  拥挤的诊室里,王棣华被患儿家长簇拥着,她穿着白大褂,正聚精会神地跟家长讨论病情,“我在她对面站了十几分钟她才注意到我,这个场景给我感触很深,于是就顺手拍了下来。”王棣华女儿边向记者展示照片边回忆道。

  或许也正是这一刻起,女儿才意识到,这一世,她不仅仅是自己的妈妈,更是千千万万患儿的“医生妈妈”,“那一刻我觉得她很伟大”。所以在一次母女聊天中,当女儿问起如果有来生你选择当医生还是别的职业时,王棣华斩钉截铁地回复“我还是会选择当医生”。

  回首自己的从医生涯,王棣华说,有幸成为一名儿科医生,有幸与郑大三附院相遇,“我在这里实现了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人生价值,也祝福医院继往开来,再铸新华章”。(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王婉君 通讯员 华小亚 何剑烁)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