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将至,人们纷纷走向山间树林、餐馆夜市,避暑消夏。但在尽情享受夏日的时候,夏季气候炎热,太阳紫外线强烈,空气湿度较大,细菌大量繁殖,再加上饮食不慎,容易引发皮肤过敏。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有:
1.荨麻疹
人们吸入自然界的花粉、尘螨等过敏原,或过食含异种蛋白的食物如小龙虾、海鲜等,容易引起荨麻疹的发生。皮肤反复出现红斑、风团、瘙痒,严重者会累及内脏,出现喉头水肿、胸闷、呼吸不畅、腹痛腹泻等症状,甚至引起休克。
2.丘疹性荨麻疹
随着气温升高,昆虫纷纷活跃起来,人们被昆虫叮咬后容易发生丘疹性荨麻疹。皮肤出现绿豆至花生粒大小的风团样损害,顶端常有水疱,瘙痒明显。儿童往往形成大疱,因瘙痒剧烈影响睡眠,搔抓后皮肤破损可引起继发感染。
3.植物日光性皮炎
槐花、榆钱、灰灰菜、荠菜等野菜是一些吃货的心头好,但这些光敏性食物摄入后,在日晒作用下可能引起光敏反应。面部、手背等露出部位皮肤出现红肿、瘀斑、丘疹、水疱血疱、甚至坏死。严重者出现头晕、恶心、昏迷等全身症状。
4.多形日光疹
有些人户外活动时防晒不到位,光照数小时或数天后皮肤出现多种形态的皮疹、伴瘙痒或烧灼感。好发于颈下“V”区、手背、上肢伸侧、枕部以及女性小腿。
5.湿疹
湿疹也是比较高发的过敏性疾病,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渗出等多形皮疹、反复发作则皮肤增厚,瘙痒明显。日光、紫外线、动物皮屑、饮食、精神情绪等多种因素都会引起或加重湿疹。
外出享受好风光、当心皮疹和瘙痒
——过敏防护指南
随着暑期临近,外出游玩成为带孩子放松休闲的主要方式。大家纷纷走进山间林地,避暑消夏,拥抱大自然,尽享明媚阳光。但在欢乐游玩的同时,很多人回家后身上出现各种各样的皮疹和瘙痒,给美好生活带来烦恼。
周末的时候,刘女士夫妇带着8岁的儿子去逛了趟花卉市场,又去公园里溜达了一圈,回家后刘女士和儿子身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皮疹,晚上痒的彻夜难眠,而孩子父亲却安然无恙。第二天一大早,刘女士就带着儿子来皮肤科看病。医生为她们检查后发现,虽然两人都有瘙痒,但刘女士身上出的是红色的大片风团,正常皮肤受压后也出现风团;而小朋友则主要是在四肢出现了很多小的风团样丘疹,有的上面还有小水疱。医生告诉她们:虽然都是过敏了,但却是不同的疾病,刘女士患的是荨麻疹,可能跟花粉、草类过敏有关;小朋友则是丘疹性荨麻疹,可能跟昆虫叮咬致敏有关。刘女士感叹:出游行程一样,有人过敏有人不过敏;同样是过敏,却有不同的过敏原和症状,皮肤过敏真的是防不胜防、千变万化啊!
那么,我们如何正确防范、应对过敏呢?
一、远离过敏原
自然界花粉、尘螨、葎草、柳絮等过敏原较多,容易引起各种过敏的发生,所以出游的时候应尽量避免长时间接触或暴露在花、草、树木多的环境或潮湿、阴暗环境。
同时,还应注重饮食调整;有一些食物如芒果、海鲜等,食用后容易引起过敏。另外,槐花、榆钱、灰灰菜、荠菜等野菜具有光敏性,食用这类食物后,在日晒作用下也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对于喜食野菜的朋友来说,也要适当控制饮食,避免或减少摄入此类食物。
二、重视皮肤防护
外出游玩时最好佩戴口罩、纱巾、太阳镜、长袖等,尽量不穿易粘附飞絮材质的外衣,并应注意防晒,避免长时间暴露在日光下。外出回来后应及时清洗面部、手部等暴露部位,及时清扫外衣上的飞絮、尘土等。
三、规律作息和充足睡眠
生活上养成良好规律,坚持开展体育锻炼,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跑步、游泳、瑜伽等。规律作息和充足睡眠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早睡早起,每晚保证休息8小时,避免熬夜。保持良好的免疫状态,有助于提高对过敏原的耐受性。
四、放松精神、适当减压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压力也与日俱增。长期处于压力下容易引起免疫功能的失调,建议寻找合适的减压方法,如冥想、阅读、听音乐或与亲友交流等。放松紧绷的神经,保持心情舒畅,也有助于防范过敏的发生。
五、发生过敏,及时就医用药
轻微的过敏多表现为皮疹、瘙痒、过敏性鼻炎、结膜炎等,严重者可能会累及内脏,出现喉头水肿、胸闷、呼吸不畅、腹痛腹泻等症状,甚至引起休克、昏迷。所以发生过敏后,一定不能大意,要及时就医,查找病因,明确诊断,对症用药,以免延误病情。
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非常高,我们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一定要对加强对过敏性皮肤病的认知,尤其是过敏体质的人群,更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常备抗组胺药、做好防护和生活调摄,降低发生过敏的风险。
供稿专家:河南省健康科普专家 河南省中医院 张步鑫
审核专家:河南省健康科普专家 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张强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宣传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