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进一步健全机制、持续推动城市医疗资源向县级医院和城乡基层下沉有关情况,巩义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河南经验”亮相全国。
目前,随着县域医共体建设在河南省实现全覆盖,更多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就能得到更好解决。

借力打力 把优质医疗资源就地转化
一直以来,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着一半以上的诊疗量,让群众更方便、安全地在基层看病,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技术能力是关键。
“感谢血液肿瘤科的医护团队,没想到在‘家门口’就完成了造血干细胞移植。”今年4月3日,巩义市人民医院首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成功出仓,实现了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从“无”到“有”的跨越。
这是该院将优质医疗资源就地转化的缩影。近年来,巩义市人民医院先后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等省级三甲医院建立对口支援关系,借力高水平医院,自身医疗水平得到提升。
“针对心血管疾病、肿瘤等外转率高、就诊需求大的专业,支援医院累计派驻76名中级以上职称的专家进行‘驻扎式’业务帮扶,医院三四级手术量由41%提升至57%,开展首例心脏搭桥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并顺利通过河南省三级综合医院评审。”巩义市人民医院院长郜炎辉在发布会上说。

盘活资源带动乡镇卫生院个性化帮扶
面对“不管大病小病都去大医院”“小病去药店,大病上医院”的固有观念,作为“夹心层”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如何破解困境、实现个性化发展?
2019年4月,由巩义市人民医院牵头组建的全市唯一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巩义市总医院成立。统筹整合县域医疗资源,结合各乡镇的疾病谱和区位特点,巩义市总医院对乡镇卫生院“量身定制”,进行个性化帮扶,让院院有特色。

楼下进行康复训练,楼上切磋棋艺、制作手工……河洛镇卫生院定位为医养康复中心,为县域老年人打造家门口的健康幸福“养老圈”;对于地市偏远、周边人口较少的芝田卫生院,总医院派驻神经内科、精神心理科专家进行帮扶,重点发展精神心理方面的诊疗服务;位于工业聚集区域的回郭镇卫生院,重点发展创伤外科;地处山区的涉村卫生院,重点发展中医特色专科……
“对于村卫生室,通过制定村级诊疗目录、对村医进行统一培训,推广针灸、艾灸等一批中医适宜技术,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在村级就得到诊治。”郜炎辉说。
数据显示,通过支援帮扶,巩义市医疗健康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诊疗人次连续四年增幅大于8%,15家乡镇卫生院全部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7家达到推荐标准,5家达到社区医院标准,乡镇卫生院实现胸痛救治单元全覆盖。(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