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头条 > 正文 >

合理营养——“食”刻守护孩子营养健康!

  • 2024年06月18日 17:00
  • 来源:中新网河南
  • 责任编辑:李新贺

  6~18岁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也是形成健康饮食行为的关键时期。全面、充足的营养,是身体健康的保障,不注意科学饮食,可能出现营养不足、发育不良、体重低下、超重肥胖或者其他与饮食相关疾病。应积极引导学龄儿童养成健康的饮食行为,“食”刻守护孩子们的营养健康!

  一、注重饮食多样,合理搭配。

  任何一种食物都不可能含有身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素,所以需要多样化、巧搭配,科学安排饮食。

  推荐平均每天摄入12种(谷薯杂豆3种、蔬菜水果4种、畜禽鱼蛋3种、奶大豆坚果2种)、每周摄入25种以上的食物,并且各类食物要有一定量,合理搭配食用。

  主食上粗细搭配,品种上荤素搭配,颜色上深浅搭配,如大米和糙米、杂粮搭配,肉类和蔬菜搭配,红绿黑白各色蔬菜互相搭配等。

  二、谷类为主,全谷、杂豆、薯类天天吃。

  谷类是主食,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是能量、B族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重要来源。

  建议谷类的每天摄入量为:7~10岁,150~200克;11~13岁,225~250克;14~17岁,250~300克;其中包括30~100克的全谷、杂豆以及25~100克的薯类。

  三、多吃蔬菜、水果。

  蔬果是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以及植物化学物的重要来源,推荐学龄儿童每天摄入300~500克蔬菜,其中深色蔬菜应占一半,保证每天150~350克新鲜水果,并且注意品种多样。

  四、做到少油少盐少糖:

  油、盐、糖的过多摄入,不利于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等饮食相关疾病的预防。

  少盐:烹调少放盐,减少腌菜、酱菜的摄入,同时也不能忽视面条、饼干、果脯等食物中“隐形盐”的摄入。

  少油:少吃含脂肪较高的油炸食品,如炸薯条、炸鸡腿等;限制含反式脂肪酸食物的摄入,如人造奶油蛋糕、起酥糕点等。

  少糖:控制添加糖的摄入,少吃糖果、糕点、蜜饯等食物,不喝含糖饮料。

  五、不挑食、不偏食,不过度节食,不暴饮暴食。

  挑食、偏食,影响营养素的合理摄入;过度节食,会导致能量及各种营养素摄入不足,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暴饮暴食,不但会加重身体的消化及代谢负担,同时也是多种疾病如急性胰腺炎、肥胖等形成的原因之一。

  六、要吃好早餐。

  保证每天吃早餐,并留出15~20分钟的就餐时间。早餐品种尽量多样,提供的能量和营养素应占全天的25%~30%。

  早餐应包括谷薯类(如馒头、全麦面包、红薯等)、蔬菜水果(如菠菜、苹果等)、动物性食物(如奶、蛋、鱼、虾、肉等)、豆、坚果(如豆浆、开心果等)四类食物中的三类及以上。

  七、天天喝奶,足量饮水。

  每天应摄入相当于300ml及以上奶或奶制品,鲜奶、酸奶、奶粉、奶酪均可。

  每天应足量饮用清洁卫生的白水。建议每个课间喝100~200ml水,做到定时、少量多次饮水,不等口渴后再喝水。

  八、不喝含糖饮料,禁止饮酒和含酒精的饮料。

  过量饮用含糖饮料会增加患龋齿、肥胖等疾病的风险,建议不喝含糖饮料。

  学龄儿童饮酒易引起酒精中毒及脏器功能损害,并导致学习能力下降、产生暴力或者攻击他人的行为。

  九、科学选择零食。

  零食应选择干净卫生、营养价值高、正餐不容易包含的食物如原味坚果、新鲜水果、奶及奶制品等,但不要影响正餐。辣条、薯条、薯片等含盐、油或添加糖高的食品不宜作为零食;也不要将“三无”产品作为零食。

  十、合理膳食、积极运动,保持适宜体重增长。

  对于已经肥胖的儿童,在保证正常生长发育的前提下,调整膳食结构,控制总能量摄入,减少高糖、高脂、高能量的食物摄入,养成规律运动习惯,并注意监测体重动态变化。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宣传处指导

供稿专家:河南省健康科普专家 洛阳市中心医院 王朝霞

审核专家:河南省健康科普专家 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付鹏钰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