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头条 > 正文 >

保护儿童青少年,警惕电子烟的糖衣陷阱

  • 2024年06月18日 16:56
  • 来源:中新网河南
  • 责任编辑:李新贺

  “奶茶杯”“可乐罐”“调味棒”等形状新奇的儿童玩具、新潮饮料、酷炫食品横空出世,在市面上火的一塌糊涂,这些都是调味电子烟换的“新马甲”,大多是一次性电子烟,还有多种口味可供选择,对心智尚未成熟的儿童青少年具有较强的诱导性,且外形隐秘性强,不知情的家长根本不知道这些“小玩具”实则是电子烟。

  烟草对于儿童青少年的伤害众人皆知,但提起近年来出现的电子烟所产生的危害,大家却知之甚少。电子烟的原理是通过加热溶液传送起雾供使用者吸用,这种溶液的主要成分是尼古丁、丙二醇、甘油和添加剂,因此又被称为电子尼古丁传送系统。

  电子烟中是除尼古丁之外,不含焦油、一氧化碳等其他有害物质。尼古丁属于剧毒化学品,是烟草成瘾性强的主要原因,而电子烟中尼古丁的含量非常高。儿童青少年的呼吸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吸入此类雾化物,容易对肺部功能产生不良影响,血液交换功能出现障碍。

  同时,电子烟会产生一些新的有毒物质,比如乙二醛等。一些电子烟气溶胶中某些重金属(例如铅、铬和镍等)及甲醛含量甚至高于传统卷烟的浓度,更不用说它的烟油、烟雾含有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认定为Ⅰ类致癌物成分。

  电子烟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在逐年增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2021年中国中学生烟草调查结果显示,初中学生卷烟使用率明显下降,而电子烟使用率显著上升。中学生听说过电子烟、使用过电子烟,现在使用电子烟的比例较2019年上升了9.2个、3.5个和0.8个百分点。使用电子烟的中学生,最常使用的口味是水果口味。

  河南省2021年青少年烟草流行监测结果,结果显示:电子烟对青少年的影响持续加大:有18.40%的中学生使用过电子烟,其中初中生为17.79%,高中生为19.42%,均高于2019年相关数据。

  2021年10月,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发布的《电子烟营销及对青少年健康影响研究报告》显示,在被调查的青少年中,有近半数在13岁至15岁开始吸电子烟。电子烟消费群体出现低龄化趋势,说明它对未成年人更具有迷惑性。

  2022年5月1日,我国《电子烟管理办法》开始实施。《电子烟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电子烟产品。电子烟经营者应当在显著位置设置不向未成年人销售电子烟的标志;对难以判明是否是未成年人的,应当要求其出示身份证。《电子烟管理办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禁止销售除烟草口味外的调味电子烟和可自行添加雾化物的电子烟。

  保护儿童青少年远离电子烟刻不容缓,如果发现孩子尝试抽电子烟,家长们可以这样做:

  1.尽早让孩子了解吸烟的危害。作为一种新的烟草形式,电子烟符合儿童青少年好奇、模仿的心理特点,激发了他们尝试的欲望。然而,尼古丁作为电子烟的主要成分,除了让儿童青少年产生依赖性,接触尼古丁可能对大脑发育造成长期不良后果,可能导致学习障碍和焦虑症。不管是传统卷烟还是电子烟,对健康而言皆有害无益,家长们要积极引导,可以通过观看科普讲座或者图片、视频等,让孩子们尽早了解吸烟的危害。

  2.细心观察早发现早管控。家长要警惕电子烟对孩子的“甜蜜”诱惑,留心孩子在平时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如发现孩子有抽烟征兆时,要好好交流和引导。不要马上愤怒地批评或者惩罚孩子,要了解孩子的心里想法,积极解决问题。鼓励孩子培养健康的兴趣和爱好,有助于减少吸烟的诱惑。

  3.以身作则不在孩子面前吸烟。据中国青年报调研显示,有超过一半青少年吸烟是因为受周围同龄人影响,也有48.5%认为是由于青少年把吸烟作为长大成人的“标志”。大人吞云吐雾的模样让孩子们觉得很“帅气”,于是这种行为就很容易成为孩子群体中“赶时髦”。吸烟这个动作非常影响儿童青少年,只要孩子们经常看到或者是养成了这个习惯,都足以让孩子们不知不觉产生心理依赖,从此打开引他们走上真正吸烟之路的“潘多拉魔盒”。家长做到细心发现的同时,要想孩子不吸烟,最好父母自己先戒烟,再正确教导孩子,才能真正具有说服力。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宣传处指导

供稿专家:河南省健康科普专家 夏邑县卫生计生监督所 赵静

审核专家:河南省健康科普专家 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王卫峰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