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聚焦民营企业关切,持续完善政策体系,精准开展助企服务支持民企创新发展,努力破解企业发展难题,多渠道支持民企高质量创新发展。
据统计,2023年,郑州市民营企业达到80.59万户,占企业总量的92.2%,民营经济整体实力不断提升,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汽车产业集群、现代食品与加工集群入选“中国民营经济百强产业集群”,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郑州市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近年来,郑州市先后出台《进一步加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关于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微企业园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初步制定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若干举措。
在助力民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郑州正在持续完善政策体系。在“郑惠企”平台建设了“惠企政策库”“市场主体库”,主动向民营企业推送相关政策。截至目前,平台已主动推送政策2.3万余次,逐步实现企业找政策向政策找企业转变。
“企业想要更好应对市场竞争、实现长远发展,关键也在于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这有利于企业加强自身建设、练好内功,不断培育企业发展新动能。”6月3日,在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汉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志刚介绍。

汉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知名的气体传感器及仪表制造商、物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围绕物联网产业,将感知传感器、智能终端、通讯技术、地理信息和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紧密结合,打造汉威云,建立完整的物联网产业链,结合环保治理、节能技术,以客户价值为导向,为智慧城市、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民生健康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汉威科技多年来围绕云计算、智慧产业等构建完整的物联网生态圈,先后攻克了半导体、电化学、红外等原理的气体传感器核心关键技术并实现了规模产业化,多项产品打破了国外垄断,并填补了国内空白。
在优化营商环境上,郑州市严格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主动服务和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各项惠企政策落实落地。2023年智能审批秒办结企业7405件,个体工商户33506件,实现7×24全天候“随时办”审批服务。
民营企业是创新发展的主力军。2023年,郑州市印发《郑州市重大科技项目创新管理办法》,支持传感器、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项目建设,加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现有创新型中小企业4058家,占全省16589家的24.5%;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29家,占全省4098家的27.6%;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9家,占全省394家的27.7%。

从1990年发明中国第一个速冻汤圆起步,到发展成为中国速冻食品行业的龙头企业,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成长轨迹令人瞩目。
“公司经营业绩多年来持续稳步提升。作为传统企业,三全食品正积极探索和实践科技创新,目前正建设‘速冻食品工业互联网平台’及‘速冻行业5G工厂’创新应用示范,力争在智能化生产、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方面形成完整的生产系统和管理流程应用。此举亦将赋能产业链上7800多家中小企业,并逐步带动一起实现业务数字化转型。”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刘铮铮介绍公司在科技创新方面实践时表示。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是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从更深层次上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迫切需要,郑州市在持续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坚持政府引导、因企施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同时,将进一步引导支持民营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促进民营企业产权结构更加优化,治理结构更加健全,运营管理更加高效。

“始于(郑州)金水,跑向全国。”2015年起步于河南郑州市的“UU跑腿”,如今足迹已遍布全国200余座城市,成长为河南本土诞生的同城即时生活服务头部企业。“自企业成立以来,一直持续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同时持续创新技术发展应用。9年间,自主研发了UU天眼、象界OA等智能管理系统,将数字化、智能化赋能到跑男运营、人才管理、目标管理等方面,不断‘跑出新速度、跑上新高度’。”“UU跑腿”创始人乔松涛介绍,公司设有创新基金,人人都是“科技芯”,不论是谁,只要有想法就是“老大”,可以成立小组,能拉任何一个领导进去。公司的效能创新中心就是如此成组,并已成为UU跑腿的“尖兵”技术团队,自主研发HRonline、UUOKR、象界OA等智能管理系统,开发了200多个应用工具,将数字化、智能化赋能到公司运营管理各方面。
在制度和创新的双向助推下,今年5月,“UU跑腿”联合河南航投通用航空投资有限公司顺利完成了河南省无人机同城配送航线首飞,此举标志着低空物流在河南乃至全国范围内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郑州市委、市政府与企业家建立“键对键、面对面”工作机制,深化“万人助万企”活动,深入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帮助企业解难题、通堵点、破瓶颈。郑州市还将现代企业制度相关知识培训纳入培训课程和内容,举办产学研对接、产销对接、企业观摩、推介路演等活动100余场,促成签约意向金额累计超300亿元。(李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