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傍晚时分,群山夹裹的姬庄村,仿佛祥和安逸的世外桃源。漫步其间,听流水潺潺、看绿影扶疏,和着蝉鸣蛙叫的韵律节拍,随手在草药丛中抽一根狗尾巴草衔在嘴里, 那是对乡愁最深情、最依赖的探寻和品味。

姬庄村坚持“一村一韵一品”,“跳”出了贫困怪圈子、“跳”成了城市后花园和远近闻名的“样板村”“明星村”,正“跳”向山外谋振兴。目前,除已建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外,姬庄村还先后获评省级卫生村、省首批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省“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
可谁能想象,这个当下环境“靓”、产业“旺”的小村庄,在五六年前曾是贫穷落后的另一个“囧”模样:因为地处偏远、环山闭塞,荒山坡岭间分散居住的近千村民,只能指望丘陵薄地的“望天收”。
“那时候压根儿就没有美化环境、发展产业的概念,除了上山采点草药自用,就是守着‘鸡屁股银行’换盐钱,从根儿‘穷’到了梢儿!”今年67岁的王振宇曾在村里担任党支部书记,对老姬庄的贫穷落后记忆深刻。
2016年,脱贫攻坚方兴未艾,姬庄村被评定为舞钢市6个深度贫困村之一。
知耻方后勇,姬庄人要改变。
村民王海民家存着一张发黄的老照片,背景是他家原来“夏天漏雨、冬天跑风”的土坯房老宅子。后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一拨拨儿好政策奔涌而来。王海民发挥姬庄村种药采药的老传统,大力发展中草药种植,同时利用山区资源优势种木耳和香菇,从四五亩(1亩≈ 666.67平方米)到十几亩、再到300多亩,年收入20元以上。像王海民一样曾经贫困的群众,都从“绿水青山”中挖出了“金山银山”,住上了新房子,摘掉了“穷帽子”,实现了改善生活的“第一跳”。
近年来,尹集镇多次组织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外出学习观摩,看环境、看产业、看治理,每每返程路上,总会掀起阵阵波澜:“别的村美得像花园,咱的家乱得像狗窝”“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咋能不脸红”……
一次次自省、总结、交流、讨论,一次次变净变美的愿望被激发。
结合村情民意,姬庄村决定实施村庄“易容换脸大手术”。该村由党员干部和公益岗等组成人居环境整治专班,党群齐心美化家园,坚持群众主体参与,广泛激发内生动力,同时邀请能工巧匠对村庄建设、荒宅废院等规划美化,最终实现了村容村貌改善的“二级跳”。
集观赏和药用于一体的中草药种植产业是姬庄村集体经济的重要一极。
在平顶山市人居环境整治观摩中,姬庄村多轮次牢牢“霸屏”榜首。
村庄变美了,村民还要找到稳定的增收源。随着345国道、周南高速以及多条“四好农村路”的穿村而过,姬庄村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带动各类乡村产业也“跳”上了新台阶。该村采用“龙头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成立旅游开发公司,坚守中医药康养特色,先后建起了“溯源堂”中医药体验馆、诊疗馆等,同时发挥山水生态资源优势,建起土特产电商平台,并招商建起“一鸣书居·图书民宿”“一鸣书居·半山溪民宿”以及秘境森林无动力儿童乐园等产业项目,村集体经济实力壮大了,村民年人均收入也跟着“水涨船高”。
“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年接着一年抓。姬庄村坚持规划引领、目标导向和群众参与,通过村规民约指引和党员干部带头,由表及里、内外兼修,全面提升基层治理能力,通过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聚势赋能。”尹集镇党委书记雷亚鸽说。(原载《平顶山日报》2023年6月30日第2版。作者:杨德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