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香港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头条 > 正文 >

甲辰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各项筹备工作基本就绪 回“老家河南” 赴“心灵之约”

  • 2024年04月01日 16:44
  • 来源:河南日报
  • 责任编辑:李新贺

  河南日报记者 王延辉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浩

  春风沐河南,又逢拜祖时。犹如与春天的“约定”,老家河南、黄帝故里即将迎来一年一度的“拜祖时间”。

  3月30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组委会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向海内外中华儿女郑重宣布:甲辰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将于4月11日(农历三月初三)在黄帝故里——中国河南·郑州新郑庄重举行,网上拜祖和境外拜祖同期举办。目前,各项筹备工作已基本就绪。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最早中国”的缔造者、中华文明的奠基者。黄帝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根主脉、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精神源泉。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5周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办好拜祖大典,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甲辰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由河南省人民政府、政协河南省委员会、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郑州市人民政府、政协郑州市委员会承办,新郑市人民政府协办。大典主题为“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典礼仪程为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认定的九项仪程。

  “三月三,拜轩辕”,肇始春秋,绵延至今。“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连年成功举办,以其完备的礼仪规制、庄严的恭拜氛围、厚重的文化内涵、同频的全球‘同拜’、广泛的传播影响、周密的组织安排,已成为华人世界具有影响力和标志性的重要文化名片,汇聚起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致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英如是表示。

  “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紧扣时代脉搏,努力把拜祖大典打造成为凝聚全球华人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彰显文化自信的盛世大典,为全球华人奉献一届更出彩、更精彩的拜祖盛会。”新闻发布会上,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组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主要安排和亮点。

  大典将继续同期举办网上拜祖和境外拜祖,线上与线下结合、现场拜祖与境外“同拜”互动;大典现场规模约5000人,邀请嘉宾充分体现广泛性和代表性;典礼更加庄重肃穆,充分展示新时代黄帝文化特色、黄河文化内涵和中原文化特质;规划提升后的黄帝故里园区将以新的面貌呈现,特别是园区内连廊浮雕已经完工,精心雕刻的26幅浮雕全面展现了黄帝一统华夏、肇造文明的辉煌历程;网上拜祖平台进一步优化,以黄帝文化与龙元素的结合为设计主线,结合AI、VR、AR等新技术,让无论身处何地的全球华人,都能参与到拜祖大典的活动中来,沉浸式体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拜祖大典,不止于“典”。经过连年成功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已成为河南省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重要支撑和“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的重要品牌,已形成了“文贸衔接、政经协同,以文促经、互动双赢”的良好局面。

  今年拜祖大典按照“一典、一会、一坛、一周”模式举办大典及大典期间的相关活动。“一典”就是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一会”是全球豫商大会;“一坛”是黄帝文化论坛;“一周”是“黄帝文化活动周”,主要包括“轩辕情·中国梦”全国中国画书法篆刻作品展、主流媒体黄帝故里文化行、“梅花奖”艺术名家拜祖大典戏剧晚会和首届郑州岐黄·中医药发展大会等4项活动,持续丰富和拓展拜祖大典的内涵和外延。

  拜祖轩辕,共襄伟业。近年来,河南省及郑州市充分发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文化功能、经贸功能,着力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中的全国重地”,不断擦亮“天地之中、华夏之源、功夫郑州”的城市品牌,竭力打造和守护好黄帝故里这一“全球华人的拜祖圣地、中华儿女的心灵故乡”,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强大合力。

  “老家”准备就绪,静待亲人归乡。农历三月初三,相约黄帝故里,恭拜轩辕,追念祖德,砥砺前行。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