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香港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头条 > 正文 >

护航海上丝路的期货力量

  • 2024年03月29日 17:31
  • 来源:中新网河南
  • 责任编辑:经晓佳

  红海,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交通要道。2000多年前,古老的中国船队满载丝绸、瓷器和茶叶扬帆西行,穿越红海,连通了中国与非洲、欧洲的海上丝路。漫漫历史长河中,无数中非船只、商品在海上丝路相融相通,历久弥长。

  一、海上丝路连接中苏(丹)

  苏丹地处非洲东北部,北接埃及,东临红海。

  位于红海西岸的苏丹萨瓦金港,曾是海上丝路的重要港口之一。600多年前,中国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萨瓦金港成为中国船队通往非洲东北部的集结点,从此将苏丹与中国紧密相连。600多年后,苏丹也是最早响应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

  中国将“一带一路”倡议同苏丹的国家发展相契合,谋求互利共赢。近年来,中苏(丹)关系稳步发展,中国连续多年保持苏丹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

  二、中国企业爱上苏丹花生

  阳光、土地、尼罗河。

  苏丹地域辽阔,位于北纬8.45度和北回归线之间,全境受太阳直射,日照充沛。青尼罗河和白尼罗河流经苏丹,在首都喀土穆交汇,然后蜿蜒北上流入埃及,把文明、历史和肥沃的土地播撒在这片广袤的国土之上。

  苏丹全国可耕地面积约7400万公顷,盛产芝麻、花生等经济作物,以及高粱、玉米等粮食作物。其中,苏丹芝麻产量在阿拉伯和非洲国家中占第一位;花生产量居阿拉伯国家之首,在世界范围也仅次于美国、印度和阿根廷,位列第四。尤其是,苏丹花生含油率高、含水率低,大小均匀、品质稳定,且价格较低,是国际公认的优质花生,也是海上丝路重要的优质商品。

  2019年,中苏(丹)两国政府签署了苏丹脱壳花生输华检验检疫议定书,允许苏丹脱壳花生对华出口,不少中国企业把优质的苏丹花生当作首选进口货源。

  然而,从苏丹进口花生到我国,需要经过产地收货、检验、装船、海运、报关等流程,从下单至到达我国港口通常需要4至5个月的时间。在此期间,花生价格可能发生较大变化。通过海上丝路进口苏丹花生面临价格波动风险,成为摆在许多中国企业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期货护航海上丝路花生进口

  位于河南开封的美达食品有限公司(下称美达食品)就是这样的企业之一。

  美达食品的企业负责人张文新,是农产品国际贸易的“老兵”。张文新常年从事与苏丹的农产品贸易,早已熟知利用期货衍生品管理国际贸易风险。但2019年我国开始允许进口苏丹花生时,国内花生期货尚未上市,缺少风险管理工具的张文新不敢大量开展进口业务。

  2020/2021产季,美达食品顶着风险开展进口业务,3000吨苏丹优质花生从红海起航,预计2021年5月到达国内港口。然而,运输期间花生现货价格出现下跌,首次通过海上丝路进口苏丹花生的美达食品,面临着巨额亏损。

  幸运的是,花生期货于2021年2月1日在郑商所挂牌交易。张文新迅速抓住时机,为这批货物开展套期保值,不仅避免了3000吨花生现货每吨1000余元的损失,还在期货端获得盈利,期现相抵甚至还获得了额外的收益。

  有了这次期货护航进口的成功经验,美达食品敢于进一步扩大苏丹花生的进口业务。

  2022/2023产季截至2023年5月,美达食品在期货避险功能的保护下,已经从苏丹进口优质花生30000余吨,是2020/2021整个产季的10倍。不仅如此,由于进口业务大量增长,美达食品还新增固定投资近百万元,添加花生分选和加工设备,并在国际贸易、港口现场、加工工厂等新增员工近20人,通过海上丝路把优质花生资源引入国内,输送给下游榨油厂、食品厂等。

  “如果没有期货避险,我们是不敢想象两年间,能把花生进口业务从3000吨做到30000吨的。”张文新对此十分感慨。

  花生期货上市交易两年多来,许多像美达食品一样的花生进口企业,在期货避险功能的保护下,大量从苏丹、塞内加尔等国进口优质花生。2022年,我国花生进口总量66.4万吨,其中从苏丹进口36.2万吨,占比超过50%。苏丹成为我国最大的花生进口国。这是我国油脂油料行业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发展的鲜活实践,也是期货护航海上丝路的生动体现。可谓是:

  忆往昔,丝绸之路使者相望,往来商旅不绝于途;

  看今朝,海上丝路期货护航,稳健避险踏浪前行。(郑州商品交易所)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