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香港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头条 > 正文 >

“古都”今朝展新颜 欧洲外交官走进洛阳探寻“留量”密码

  • 2023年07月27日 09:47
  • 来源:大河网
  • 责任编辑:李新贺

  大河网讯 从《唐宫夜宴》到《洛神水赋》,从《登场了!洛阳》到《风起洛阳》,多个文旅、文化爆款IP让洛阳频频“出圈”,形成独具洛阳特色和魅力的隋唐文化标识。前不久,在洛阳召开的2023河南省文旅文创发展大会,让这座“十三朝古都”再一次站在聚光灯下。凭借一次次火爆“出圈”,洛阳逐渐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诗和远方”。

欧洲外交官在洛阳博物馆合影留念
欧洲外交官在洛阳博物馆合影留念

  7月23日,以“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年:中欧合作再出发”为主题的第十五届欧洲外交官研讨班活动代表团走进洛阳博物馆、龙门石窟、隋唐洛阳城(应天门、明堂)等地,沉浸式感受千年古都的“留量”密码。

  洛阳博物馆

  “高冷”文物“活”起来

  在洛阳,沿着洛河自东向西,分布着偃师商城遗址、二里头遗址、汉魏故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及东周王城遗址,形成了“五都荟洛”的举世奇观。这“五大都城”遗址涵盖了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使得洛阳珍宝遍地、数不胜数。7月23日上午,代表团一行走进洛阳博物馆,“听”文物讲述“十三朝古都”的辉煌历史。

  在近日大火的国风动画电影 《长安三万里》中,有多处设计几乎复刻了出土于洛阳的唐朝文物。电影中,头戴精致花梳的玉真公主可谓是唐朝美女的典范。在洛阳博物馆,代表团一行找到了玉真公主的同款头饰。

  此外,超级国宝绿松石龙形器、栩栩如生的黑釉三彩马、面带微笑的北魏泥塑佛像、光润细腻的曹魏白玉杯……匈牙利外交官对洛阳博物馆的“宝贝”赞不绝口:“我最喜欢这件三彩骆驼。我在中东地区长大,骆驼是中东国家的标志性动物,所以我从小就对骆驼有着深厚的感情。”

  骆驼作为西域产物,为何会出现在中原大地?回答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到始于西汉、盛于大唐的古丝绸之路了。骆驼被誉为“沙漠之舟”,是古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它们跟随商人穿越茫茫戈壁,来到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洛阳,“驼”起了大唐盛世。

  洛阳博物馆数不胜数的文物珍品也带动了当地文创产业的发展。以绿松石龙形器为原型打造的文创IP“夏嘟嘟”系列玩偶、“洛阳礼物”系列考古盲盒、黑釉三彩马杯垫、白玉杯冰箱贴……一件件精美的文创产品仿佛一把把打开冰冷展柜的钥匙,让“高冷”文物飞入寻常百姓家,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真正实现了从文物“火”起来到文物“活”起来。

  据了解,今年端午假期,洛阳累计接待游客196.52万人次,同比2019年增长86.7%;实现旅游收入14.8亿元。洛阳博物馆作为“网红博物馆”也持续迎来客流高峰,那些让人一眼惊艳的文创产品是实现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相交融的一座桥梁。

  “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年轻人为何爱上博物馆?这就是答案。

  龙门石窟

  中西文化交流的生动实践

  晨起饮雾观龙门,暮沉依栏醉香山。结束洛阳博物馆的行程后,7月23日下午,代表团一行来到龙门石窟,一览龙门千龛的壮观雄伟、追溯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龙门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石窟始凿于公元493年前后,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整个石窟南北全长达1公里,现存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60余品,现为世界文化遗产。

  “今天是我第一次参观龙门石窟,实地参观是感受历史的最直接方式,和在电影中看到、在书中读到的感受不同。龙门石窟历史悠久,希望人们能够好好保护这件世界文化遗产。”在龙门石窟,克罗地亚外交官由衷感叹道。

  作为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龙门石窟不仅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还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珍贵遗存和重要印记。经考证,龙门石窟曾经历天竺、新罗、吐火罗、康国等国人开窟造像,现已发现西域乐器、欧洲纹样甚至古希腊石柱等域外元素石刻,作为希腊、波斯、印度和中国多元文明交融的产物,堪称全世界国际化水平最高的石窟。

  “文化交流是不同国家之间增进友谊的基础。”外交官对龙门石窟的文明交融点赞。

  伫立在中原大地上的龙门石窟,犹如点缀在中华文明岁月星河中的熠熠星辰,展现了中外文明交流的历史图景。文化遗产的力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龙门石窟前有条河,名叫伊河。《史记》中有载:“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华夏先民在洛阳繁衍生息,奠定了河南开放包容的气质。历史的车轮驶过近2000年,今天的河南是更加开放、联通世界的河南,空、陆、网、海“四条丝路”协同并进,建成了全面畅通的国际开放立体通道,实现了由内陆腹地向开放高地的华丽蝶变。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河南“陆上丝绸之路”建设十周年。自2013年7月18日首趟开行以来,中欧班列(中豫号·郑州)已累计开行超8000班,业务网络遍布40多个国家的140多个城市,形成了多站点、多线路、多口岸的国际多式联运物流网络。今年上半年,东方红(洛阳)国际陆港共完成中欧国际货运班列45列,同比增长80%;实现集装箱吞吐量15717标箱,同比增长28.2%。

  隋唐洛阳城

  “服”获游人的“留量”密码

  傍晚时分, 华灯初上,位于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内的天堂、明堂仿佛一键切换了“隋唐模式”。身穿汉服的游人,罗衣飘飘、团扇遮面,怡然漫步于青砖黛瓦之间、琴声悠悠之中。7月23日晚,代表团一行打量着应天门的酷炫灯光,近距离感受洛阳的古韵新姿。

  在洛阳熙来攘往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衣袂飘飘、广袖流云的汉服青年。他们身穿传统汉服,行走在高楼林立的CBD,尽显现代与古典的碰撞之美。

  “他们身上穿的汉服很好看。”游人身着中华传统服饰,吸引了外交官们的注意。

  早在2014年,洛阳便举办“中国洛阳汉服文化节”。近几年,在新春游园会、牡丹文化节期间,隋唐洛阳城、王城公园等纷纷推出“穿汉服免费游园”政策。今年,洛阳更是推出穿汉服免费坐地铁的优惠政策,地铁站里的“武则天”“龙葵”“朝鲜公主”一下打破了古与今的“次元壁”。

  目前,洛阳正积极打造“汉服友好型”城市,且已经形成“汉服生产、租赁、造型、拍摄” 的全链条产业,相关店面超过1000家,同比增长375%,“汉服经济圈”日渐成型。就在不久前,洛阳下辖的汝阳县利用现有的服装加工生产线开始生产汉服,预计年生产能力达到500万套。

  除了“汉服热”,近年来,洛阳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为引领,正着力打造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洛邑古城、龙门古街、老城十字街等八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地,丰富“夜游”“夜演”“夜食”“夜集”“夜宿”“夜娱”等消费业态,体验注重沉浸式,消费拥抱年轻化,通过多元化、沉浸式的文旅消费体验,推动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全面落实,引领带动全市文旅消费持续提升。

  据了解,欧洲外交官研讨班是外交部首个针对发达地区举办的培训项目,其目的在于增进欧洲国家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等各方面情况的了解,促进地方同欧洲的交流与合作。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14届,累计培训欧洲外交官近500名,是开展对欧公共外交、加强中欧相互了解、展示我国形象的重要平台。

  第十五届欧洲外交官研讨班活动由河南省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承办,旨在服务国家对欧工作大局,落实河南省政府主要领导关于抢抓机遇、争取扩大与欧洲产业合作的指示精神,增进欧洲外交官对河南的了解,促进豫欧合作。(杨佳欣)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