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香港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头条 > 正文 >

河南民营经济破浪前行

  • 2023年07月26日 09:58
  • 来源:河南日报
  • 责任编辑:李新贺

晨光中的郑州龙子湖智慧岛。
晨光中的郑州龙子湖智慧岛。

  □本报记者 陈辉

  全球最大的客车生产企业宇通、全球肉类食品行业领军者双汇、全球拥有3万余家门店的茶饮品蜜雪冰城……这些享誉海内外的品牌均由河南民营企业培育壮大。

  目前,民营经济贡献了河南40%以上的进出口总值、50%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60%以上的A股上市公司、70%以上的中国企业500强、80%以上的税收收入、90%以上的新增就业,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提供了坚实支撑。

  民企创新力量大

  单项冠军,是指长期专注于制造业特定细分产品市场,生产技术或工艺国际领先,单项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行业前列的企业。

  在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刚公示结束的153家省级单项冠军企业名单中,近9成为民营企业;我省培育的39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中,有28家民营企业,由此可见河南制造业中民营企业的硬核力量。

  从河南黎明重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立式冲击破碎机、河南中孚高精铝材有限公司易拉盖用铝合金带材等传统产业产品到瓷金科技(河南)有限公司的PKG(封装基座)、汉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气体检测仪器仪表等新兴产业产品,这些民营企业的单项冠军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领先,有的甚至全球第一,成为产业链“补短板”关键环节和中坚力量。

  在专精特新力量中,河南民营企业也成为主角。截至目前,我省共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70家,其中民营企业326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762家,其中民营企业2548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0040家,其中民营企业占比超90%。

  华兰生物、驼人医疗等民营企业牵头组建了16家省产业研究院,安图生物、仕佳光子等民营企业牵头组建了8个中试基地,我省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截至2022年,全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数超2.2万家,一批活跃在高端装备、新型材料、氢能源等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民营企业,将为河南创新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引领新业态新模式

  当下,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四新”经济成为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标志。从网上购物到在线教育,从远程医疗到智慧旅游,从跨境电商到工业互联网平台,处处可见民营企业积极探索、蓬勃发展的身影。

  在河南,以蜜雪冰城、锅圈食汇、UU跑腿、致欧家居等民营企业为代表的新经济势力,通过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开拓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成为河南品牌新的形象代言人。

  从郑州一家街边小店,到走出国门迈向全球市场,蜜雪冰城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全球门店数量已经突破3万家,全产业链带动就业超过50万人。蜜雪冰城完成了“自建工厂、自建供应链、自产核心原材料”的产业布局,搭建“农业基地、研发生产、仓储物流、运营管理”并行的产业链条,让传统茶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河南新消费品牌的代表。

  一个月前刚在A股上市的致欧科技,被誉为河南跨境电商第一股。我省跨境电商近年来发展迅猛,2022年跨境电商交易总额突破2200亿元,真正实现了“买全球、卖全球”。致欧科技十余年深耕可拆装家具家居细分赛道,借助国际电商平台,把自有品牌的产品通过互联网卖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跨境家居用品一体化服务商。

  重新定义家庭火锅的“锅圈食汇”打通了火锅食材全产业链,不仅在国内布局了近万家零售门店,还在鹿邑县建设中央厨房工厂群,在郑州布局华鼎食品供应链,形成前门店、中冷链、后工厂链条,构建了完整的产业生态。

  产业集群挑大梁

  产业集群是一个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我省近年来大力开展产业集群培育,洛阳动力谷、中原电气谷、民权冷谷、长垣起重机、郑州速冻食品……12个千亿级、29个500亿级特色产业集群中,民营企业的力量起着重要作用。

  今年3月,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发布2023中国百强产业集群榜单,郑州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郑州汽车产业集群、郑州现代食品与加工集群上榜。

  以郑州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为例,相关产业全部由民营企业组成,仅上市企业就有5家,拥有汉威科技、新天科技、日立信等20家年营收超亿元企业,部分产品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民营企业托起“起重名城”。1小时下线38台整机,年产起重整机30万余台、零部件170万套,在港口矿山、核电一线、火箭发射现场,均可见到长垣起重机,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产品远销130多个国家和地区,长垣先后获得“中国起重机械名城”“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称号。

  民营企业成就“中国冷谷”。澳柯玛专用冷藏车、万宝集团电器、香雪海冷链……民权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聚集了全国知名制冷品牌企业20多家;全国每10台冰箱冷柜中,就有1台来自民权;全国销售前十的制冷企业,民权就有4家;大江南北的冷链物流线上,每10台冷藏车有6台产自民权;民权县制冷产业指数已成为全国制冷产品价格的“晴雨表”。

  “中国汝瓷文化之乡”宝丰、“中国新兴纺织产业基地县”夏邑、“中国棉纺织名城”太康、“中国女裤名城”郑州、“中国针织服装名城”安阳,无数个中小民营企业汇聚起产业链优势,支撑起这些区域品牌打响知名度。

  近年来,河南民营企业还紧抓跨境电商新机遇抱团发展,许昌的发制品、鹿邑的化妆刷、社旗的仿真花、新乡的锂电池、郑州的游乐设施、开封的流量计等一大批产品“乘网出海”,展现出河南民营经济强大的生命力。

  惠企政策满意度高

  民营经济是典型的环境经济、候鸟经济,哪里环境好,企业就往哪里“飞”。

  我省近年来出台一系列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改革举措,不断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推出“一揽子”惠企政策,打出了“万人助万企”、“三个一批”项目建设、“四个拉动”、营造“六最”营商环境等一套组合拳,全省民营经济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截至2023年6月底,全省经营主体总量1037万户,其中民营经济经营主体数量接近1000万户,民营企业超260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1.8%,较2022年年底增长5%。

  2022年年底,河南召开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出台《新时代促进全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表彰一批河南优秀(杰出)民营企业和优秀(杰出)民营企业家,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推动全省民营经济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健康发展。

  去年以来,我省以深入推进“万人助万企”活动为抓手,健全服务企业常态长效机制,完善惠企政策直达快享机制,深入推进产销、产融、用工、产学研“四项对接”,解决好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更大力度减税降费,更好留住青山、稳住当下、赢得未来。

  今年上半年,全省助企干部总数达7.6万余人,包联企业总数超过14.5万家,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服务网络。

  今年5月,省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面向4649家民营企业的专项调研结果显示,企业对“万人助万企”活动的整体满意度达到97.2%;81.3%的受访企业表示目前生产经营情况平稳、良好;71.0%的受访企业认为今年经济形势趋好,经济发展信心逐步增强。

  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胸怀“国之大者”,心系“省之要者”,在建设现代化河南的新征程中,全省民营企业将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的篇章。

  专家点评

  合力促进民营经济“枝繁叶茂”

  □河南省委咨询组研究员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 张占仓

  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提出,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

  这既是针对目前发展实际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铺路搭桥,也是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长期以来,民营经济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展现的澎湃发展活力,几乎每一个就业者、每一个家庭都有真切的感受。

  在现有的发展格局中,我国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因此,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河南是经济大省,也是民营经济大省,在钼矿开采加工、机械加工、铝材加工、农畜产品养殖与深加工等领域,涌现出一批有重要影响力的民营企业。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举措,加快补齐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短板,消除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不利要素,为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创造更加优质的社会环境。

  多年的实践证明,优良的营商环境是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沃土,民营企业越向前发展,越需要政策保驾护航。一方面,要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进一步规范涉产权强制性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民营企业的利益损失;另一方面,为民营企业营造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营商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推动政企沟通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打造新时代服务型政府,持续不断地为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排忧解难,增强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信心与底气。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新部署,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帮助民营企业家真正消除顾虑、稳定预期、轻装上阵,更要完善政策执行方式,加强政策协调性,打通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确保新的政策举措落实落地。不仅要强化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形成全社会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合力,还要完善落实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为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撑腰鼓劲,以实实在在的政策举措,促进民营经济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枝繁叶茂”,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王昺南 曾鸣 整理)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