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香港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头条 > 正文 >

让诗和远方在一起 听河南文旅人的心声

  • 2023年07月04日 09:28
  •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 责任编辑:李新贺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张超 文图

  行走河南,可以感受华夏煌煌文脉;行走河南,可以领略山水灵秀俊美;行走河南,可以尽享传统时尚风韵;行走河南,可以体悟红色精神之魂。到老家河南,走一走、看一看,来一次寻根之旅,赴一场心灵之约,品味文化、游览山水、悦享人生。

  6月29日,备受瞩目的2023河南省文旅文创发展大会开幕式在洛阳九洲池景区启幕,洛水、诗经、汉服等洛阳元素,在启动仪式上全过程嵌入,既彰显中华文明、中国气派,又体现中原风格、洛阳特色,来自全国的艺术家和实力演员带着诚意、带着实力、带着热情,为大家奉献一场国风国潮视听盛宴。

  据记者了解,近年来,我省持续坚持文化创意时尚新潮的理念,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给人以探古寻宝的惊喜、洛邑古城的汉服如织带来了穿越古代的新奇、“数字龙门”还原了千年石窟的华彩风貌、《大宋·东京梦华》《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等创意演出营造出身临其境的观赏体验,让人走进娱乐场景、进入故事情节、感悟文化魅力。

  那么,我省各文旅企业在落实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方面有哪些具体做法?取得了哪些成绩和经验?暑期到来,“他们”又为大家带来了怎样的惊喜?来听听“他们”如何分享!

  石占良

  开封清明上河园景区营销总监

  再现千年历史画卷,建设国家精品景区

  清明上河园景区坐落在八朝古都河南开封,是以中国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为蓝本1∶1复原再现的大型历史文化主题公园。自1998年对外开放以来,清明上河园通过宏大的规模、丰富的宋文化内涵、独特的古代娱乐体验、持续创新的精品演艺、全业态休闲度假模式,以及全新的文旅融合发展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带动中原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今年,经过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五一、端午节等重点节假日的持续升温,截至6月,开封清明上河园已累计接待游客近320万人次,同比增长100%,已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

  其中,2023春节黄金周,开封清明上河园共接待全国游客近40万人次,游客接待量再创历史新高。起步即冲刺!仅2023年1月,开封清明上河园景区综合收入突破1亿元,创下了景区25年经营历史中的纪录。

  如今,随着文旅行业的复苏,开封清明上河园抓住了机遇,以最快速度恢复活力。深耕产品、服务、品质、管理等方面,持续进行全面提升,进一步丰富清明上河园产品,尤其是夜游产品,投资近2000万元的《大宋·汴河灯影之新汴梁八景》梦幻游船体验秀,全面提高游客沉浸式体验,大力推动当地夜间经济的发展。

  注重“年轻化”文旅消费新场景。从今年7月份开始,开封清明上河园三期项目将陆续开放,不仅包含3000座开敞式演艺剧场,还有宋文化体验馆、宋代游乐园等科技感十足、趣味性强的沉浸体验项目。

  开封清明上河园景区坚持用高品质服务铸就清园品牌,用高规格演出打造清园形象,用高标准要求塑造清园印象。以“再现千年历史画卷,建设国家精品景区”为发展方针,以“传统节庆”为品牌,通过系列节会活动的打造,持续弘扬传统文化,进一步实现景区“全年龄段、全时段、全季节、全产业链”的发展理念;深度开发宋代美学文化内涵,将宋风宋韵的美学理念通过丰富的旅游产品传递至游客,提升景区文旅文创的厚重感、沉浸感、影响力,引领文旅行业沉浸式游园新发展。

  毕超

  建业文旅营销中心总经理

  五千年中原文化通过戏剧呈现,唤醒国人根脉记忆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景区坚定文化底蕴持续赋能,把厚重、抽象的五千年中原文化通过戏剧表演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唤醒国人的根脉记忆。在沉浸式剧场里,游客对同根同源的文化共鸣达到巅峰,强大的情感体验促进了社交平台裂变式口碑传播,进一步带动了河南省外游客的客流数据。截至2023年5月5日,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已累计接待全国235个城市的155万观众,其中2023五一期间,接待省外游客占比近5成。

  与此同时,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以创新提升竞争力,着力丰富新供给,发力培育新业态。从麦田里的博物馆将黄河沿岸的59件文物复刻品置于麦田中,契合时兴文博文化;到周年庆回馈“超级粉丝”,赠谷种、送纸扇等——不同风格的创意,将厚重的河南文化转化成文旅体验,打造出高质量的文旅新潮流与消费亮点,赢得游客与市场的追捧。

  此外,在夜经济成为文旅重要发力点的背景下,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景区在暑期创新推出“夜幻城”产品助力夜经济高质量发展。赏非遗精品、观艺术戏剧、看灯光表演,创新多元的夏季活动满足了游客消费新需求。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一直致力于打造更具有文化内涵和创意性的文旅产品,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旅游体验。我们相信,未来文旅文创的发展将更加注重文化传承和创新,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打造出更加具有差异化和特色化的产品。

  近期,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将推出多项新项目,包括“夜幻城”等,旨在通过创新融合,发掘夜经济,打造出更加具有文化内涵和创意性的文旅产品,推动当地文旅文创高质量发展。同时,我们也将继续加强与当地政府与文化项目合作,挖掘在地文化、时兴文化,共同推动文旅文创产业的发展。

  张野

  河南大学文化旅游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副教授

  旅游演艺

  是讲好黄河故事的重要方式

  是文旅文创融合的重点领域

  省委书记楼阳生在2023全省文旅文创发展大会上强调:“讲好黄河故事,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而旅游演艺恰是讲好黄河故事的重要方式,是文旅文创融合的重点领域。

  近年来,河南省旅游演艺不断进行调整,朝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不断迈进。

  一方面,相关文旅规划重视发展旅游演艺。例如:《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提出:推动旅游演艺等提质升级;大力发展演艺等领域相关装备制造业。《开封市“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提出:打造华夏演艺之都,积极壮大演艺产业规模,提升演艺产品质量,优化演艺产业结构,完善演艺产业链条。《鹤壁市“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提出:推出一批街区演艺、实景演艺、宴饮演艺、红色演艺、沉浸式演艺、实景剧本杀等演艺娱乐项目。

  另一方面,优质旅游演艺不断提升。《大宋·东京梦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等品牌演艺不断升级,《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穿越德化街》《唐宫乐宴》《明堂韶乐》《七贤游园》等新演艺项目出圈出彩。河南省众多旅游演艺从不同角度讲述黄河故事,推进了黄河故事的生动展示和广泛传播。

  未来,旅游演艺将深度讲好黄河故事,促进黄河文化的国际传播,可望成为我省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样板。

  周密

  河南大学文化旅游学院副教授

  河南文旅业

  该如何提升市场营销水平?

  此次河南省文旅文创发展大会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打响“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同时提振河南文化旅游消费市场。围绕这一目标,省委、省政府及各地市文旅相关部门,精心组织策划“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化旅游季,推出了文明起源、姓氏寻根等16条主题文化旅游线路,100项惠游奖补政策,以及上千场文旅促消费活动。这一系列文旅市场组合拳从品牌、市场、渠道及宣传四个方向发力,在疫后文旅市场复苏期打开了良好的局面。

  个人认为,未来河南的文旅市场营销战略部署应着力以下几个方面:

  在品牌方面,进一步丰富“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旅形象的内涵,在突出河南传统文化优势的同时,加入文化创新元素,体现出河南文旅品牌形象的多样性、纵深性及持久性。

  在市场方面,应进一步细分未来客源市场,可依据文化相关性等多元维度进行市场划分,并针对不同客源市场推出具有独特吸引力的文旅产品子品牌。

  在宣传促销方面,应根据当前市场需求的特殊性,灵活运用感官营销、概率营销及数字营销策略,乘胜追击,占领国内及国际文旅市场复苏的先机。

  彭恒礼

  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河南大学文化旅游学院副教授

  “非遗”活化

  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3全省文旅文创发展大会的召开,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华夏文明和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孕育并发展起来的。在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道路上发挥着精神引领作用。文化旅游是精神之旅,通过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作为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延续性的文明体,河南是文化核心区,河南的文化旅游大有可为。省委书记楼阳生提出要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系,把文旅文创产业培养成支柱产业,意义正在于此。

  河南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还是民间文化大省,拥有数量可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蕴含文化密码的钥匙。发展文化旅游,需要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的融合。借助文化旅游发掘“非遗”的现代价值,使其在原有功能丧失后,仍能以新形式和新业态为现代社会服务。“非遗”需要创造性保护和创新性发展,要恢复自身“造血”功能,从单纯依靠政府“输血”的窘境中走出来,探索新时代“非遗”发展新路。全省文旅文创大会的召开,为“活化利用”非遗资源指明道路。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