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香港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头条 > 正文 >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河南探索丨中原学诞生记⑤:中原学未来的发展

  • 2023年02月02日 15:48
  • 来源:大河网
  • 责任编辑:李新贺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核心内涵,是中国叙事体系建构的基础。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理应成为我们河南社科人的责任担当和学术自觉。

  我们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方面有哪些创新,取得了哪些成就?大河网学术中原将聚焦这一主题,推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河南探索》专栏。第一期,聚焦中原学的研究。

  中原学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对照学科构成的内在标准与外在标准,结合中原学的发展,中原学下一步的发展主要应该围绕三个方面进行。一是下大力气推进研究。把握好研究的原则加强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二是加快推动“组织化”建设。作为一门“外在性”学科,中原学研究基本处于初创阶段,需要借助“非常规”手段、借助“组织化”的力量推动中原学的学科发展,包括搭建基础平台、加强队伍建设、完善政策支持。三是搭建立体化的传播格局。中原学的传播,要在传统传播路径的基础上,依托微信公众号+网刊、微博、慕课等搭建立体化的新媒体传播格局。

  梳理中原学研究的现状可以发现,无论从中原学目前研究的内容、关注的重点、中原学研究队伍的建设,还是从中原学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来讲,中原学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从最近半年的总体推进情况、社会影响和发展态势看,有崭露头角之势。

  一般而言,学科构成主要有两个标准:一是内在标准,一个学科必须有自己独特的自成体系的知识和理论体系,包括研究对象和内容、研究价值和定位、研究理念和方法等;二是外在标准,学科的制度化建构与应用,包括学科队伍、研究机构、教育体系、知识应用等。对照学科标准,结合中原学的发展,中原学下一步的发展主要应该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下大力气推进研究

  一方面要以“宁坐板凳十年冷”的精神潜心开展中原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为应用型、综合型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紧扣中原地区发展中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开展针对性地研究,提高成果的应用价值,发挥咨政参考作用。

  1.加强理论研究

  对于处于初创期的中原学来讲,理论研究无疑是当前阶段的主要任务。而在中原学理论研究中,加速中原学学科理论体系建构,是深入开展中原学研究当务之急的基础性工作。中原学学科体系的架构可以从横、纵、立三个维度进行规划构建。

  第一,从横向维度,对中原区域进行研究。可以从政治制度、思想文化、自然地理、生态环境、民俗风情等不同角度对中原进行研究,也可以依据文化区域形成的历史地理因素,将中原文化划分为豫中文化区、豫东文化区、豫西文化区、豫南文化区和豫北文化区“五方”典型区域进行研究,还可以针对某一特定领域进行专题研究,系统研究河洛学、新时代黄河学、炎黄学、殷商学、新宋学、冯友兰新理学等,特别是要深度聚焦殷商文化、春秋文化、黄河文化,加快推进中原殷商学、新时代黄河学建设,打造中原学研究的新高地。

  第二,从纵向维度,形成对中原历史发展的系统研究。重点是从中原人类起源开始,考察中原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华思想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对中华文明的影响;考察中原与周边地区关系的变迁、中原中心地位的形成,以及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考察中原政治制度的发展及对中国政治文明的贡献,等等。通过这种系统梳理和研究,窥见中原文化演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把握当代中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为中原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和理论支持。

  第三,从立向维度,从不同学科角度形成对中原学的专门研究。包括中原哲学、中原政治学、中原经济学、中原法学、中原伦理学、中原商学、中原美学、中原社会学等。也就是说,从不同的学科对中原进行专题研究。

  2.重视应用研究

  创立中原学是河南实践的需要,中原学要解决的是河南面临的现实问题。中原学重点在“学”,核心在“用”。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学以致用”。

  当前中原学的应用研究要锚定“两个确保”,以前瞻30年的理论眼光,研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如何在河南落地生根;研究河南如何更好地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研究如何打造全国创新高地,研究如何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研究如何在中心城市“起高峰”、创新开放“建高地”的同时,推动县域经济“成高原”,研究如何推动“十大战略”落地见效等等。

  3.要把握的研究原则

  第一,要有大视野,要立足中原、面向世界。中原区域和中原文化的独特性决定了中原研究应扩大学术视野,打破地域限制,立足中原,面向世界。中原学的研究不能就中原论中原,要将中原放在中华文明演进历程中,放在整个世界史、人类史的发展历程中去研究,以更宏观的观察视角来看待中原的具体问题。

  第二,要有大历史观,要把握“现实—历史—现实”的研究逻辑。要以现实问题为研究的出发点,善于将历史的内在逻辑与现在做比较,从中寻找理论依据和规律经验,并最终回归到现实层面去解决问题,遵循“现实—历史—现实”的研究理路。尤其要注意的是,要注重把握中原学与中原文化研究的不同,要认识到,中原历史文化主要是研究历史,就历史而历史;而中原学则是从当下出发去研究历史,以回到当下解决问题为旨归。

  第三,要鼓励学术讨论和争鸣。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包括省外的一些知名学者都加入到中原学基本问题的研究中,大家对中原学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范畴等还没有取得完全一致的认识,还存在学术争论和观点分歧。要理性认识目前中原学研究上存在的分歧,要认识到这种分歧在任何一个学科形成之初是必然存在的,它是推动、深化学科研究的重要途径。恰恰正是这种学术上的讨论和分歧推动着参与讨论和研究的学者不断调整和深化自己的研究,同时也吸引更多的学者参与到这种讨论和研究中,促进学界对中原学的研究和认识不断深化、日益深入。因此,要鼓励学术争论和学术争鸣,吸引更多的学者参与到中原学研究和讨论中来。

  二、加快推动组织化建设

  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历程看,一个新兴学科的出现无外乎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内生性”的学科,即一种专业知识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形成稳定的知识和理论体系,被广泛认同后,作为一门学科被纳入教学或研究体系;另一种是“外在性”的学科发展模式,即由于社会发展而产生了某方面专门研究的需求,在没有成熟的理论基础的时候就产生了,这就需要通过制度化和组织化的确认和支持,从而促进该学科的加速发展。中原学无疑属于“外在性”学科发展模式,当前的中原学研究基本处于初创阶段,需要借助“非常规”手段、借助“组织化”的力量推动中原学的学科发展。

  1.搭建基础平台

  做好任何一项工作,都离不开有效的平台。因此,中原学未来的发展,需要搭建好研究、交流和服务平台。

  一是打造跨学科研究平台。中原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单一学科的研究队伍、研究方法都不足以支撑中原学的研究,因此要积极推进中原学跨学科研究平台的建设。一方面要结合中原学研究框架的重点和难点,加快推进河洛文化研究中心、炎黄文化研究中心等研究基地建设;另一方面,要通过动态评价、项目委托等措施进一步推动已有13个中原学研究平台,积极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切实发挥各个研究基地的作用。

  二是搭建多层次交流平台。首先,依托“中原学高层论坛”“河南发展高层论坛”“河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河洛文化研究高层论坛”“二程理学高层论坛”“炎黄学高层论坛”等省内外知名品牌交流平台,吸引和凝聚国内外、省内外专家学者参与中原学的研究和探讨,不断破解中原学基础理论构建及应用转化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其次,加强与国内外其他地方学研究的交流互动,不断借鉴其他地方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再次,依托“中原大讲堂”让中原学走进大众、走进基层,推动中原学的普及,扩大中原学的影响。

  三是建立学术社团服务平台。学术社团是推进学术研究、促进人才培养、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社会力量。作为一个正在兴起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和一门正在构建的交叉型新兴学科,中原学的构建与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专门性社团的积极作用。因此可以成立从事中原学研究的全省性社会团体——中原学研究会,推动中原学的发展。

  2.加强队伍建设

  目前,中原学研究基本还处于学者自发、散兵游勇的状态。深入持久推进中原学研究,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研究队伍的发现、组织和聚合。

  一是要打造中原学派。多年来,河南省社科界一直存在缺乏大家、名家的问题,可以结合河南优势学科的发展,以打造学术团队代替推崇个人发展,推动社科专家从打单独斗、散兵作战到“握指成拳”。当前,要积极推进中原学派建设。可结合中原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尤其是依托中原商学、中原法学、中原经济学、中原美学、中原战略学等各学科通论的编撰,重点打造中原法学学派、经济学学派、美学学派等中原学派。

  二是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和平台培养人才。一方面,可依托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比如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等,以中原学研究重大科研项目为抓手,来凝聚人才、形成团队、锻炼队伍,促进学科建设。另一方面,可依托省内高校的优势学科和专业,比如郑州大学历史学、河南大学的黄河文化研究、洛阳师院的河洛文化研究、信阳师院的炎黄学研究等,通过项目资助等方式,重点培养一批学术功底扎实、研究意愿强烈、专业能力强的中原学研究骨干。

  3.完善政策支持

  构建中原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繁重,需要相应的政策支持。从顶层设计来讲,省里要制定出台中原学研究规划,适时启动中原学研究与建设工程,在政策制定、资金投入、项目安排、人才培养等方面予以支持和倾斜,尤其是要在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和省优秀社科成果评奖中向中原学研究适当倾斜,调动社科界推动中原学研究的积极性。

  三、搭建立体化的传播格局

  当今我们处在瞬息变化的信息时代,每天扑面而来的是海量的信息。怎样的传播才能更有价值、更有效果,在多媒体竞争的今天,传播方式的选择越来越重要。合适的传播模式和策略,将会是决定传播成败的关键。中原学的传播,要在传统传播路径的基础上,搭建立体化的新媒体传播格局。

  1.传播格局架构

  一是传统的传播方式。要依托优质传统媒介平台(主要指期刊和报纸),通过开辟专栏或专版、组织专题或专访等形式,主要传播中原学原创研究文章,一方面为中原学传播提供固定的传播渠道,另一方面以优质的出版资源凝聚一支有创见、有思想的专家学者队伍。

  二是微信公众号+网刊的传播方式。据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高达10.32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10.29亿,可见移动端互联网的传播应该是首选的途径。微信作为头号社交平台,实现了对国内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大面积覆盖。中原学公众号已于2020年6月上线。在推送主题上,以集中展现中原学的原创理论成果为主;在内容生产上,适应移动端用户的阅读习惯,采用“核心提示+主要观点录音解读+文章摘编”的形式呈现专家学者的原创思想,同时辅以疏朗的版式设计和优美的图片欣赏,力争给用户带来非同一般的公众号阅读体验;在推广机制上,与中原人文社科网,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内容互推,扩大传播范围,拓宽传播渠道,实现全方位、立体化传播。下一步,可以依托《河南社科文摘》和《黄河文化研究》的内容资源,采用“定期出版+定时重点文章推送”的方式,尝试进行中原学网刊的运作。

  三是微博的传播形式。微博被称为“草根媒体”,特点是没有“门槛”、发布信息简短、传播速度快,可实现信息的即时分享、即时互动。基于微博的特点,在中原学的传播架构中,微博主要承担中原学的普及功能,主要目的在于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关注中原学。微博的内容要坚持短小精悍、生动有趣,以短文字、图片和视频为主进行呈现。

  四是慕课的传播形式。从中原学的传播架构中看,基于慕课的特点,中原学慕课的定位就是中原学学科体系、课程体系的网络传播,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开放性等特点。目前,《中原学通论》已经开始编撰,中原学慕课前50讲正在录制,二十大之后将会推出。

  2.内容生产机制

  在立体化传播格局构建中,中原学的内容生产采用中央厨房式的生产机制,也就是“一次生产”,多次利用、多次传播,形成多方位的、立体化的传播格局,实现内容传播的规模化,从而达到扩大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的目的。

  这是一个需要思想的时代,这是一个能产生思想的时代。身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代,亟须吾辈学者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让我们以更大的力度、更大的气魄、更宽广的情怀推动中原学建功新时代、走向现代化、走向国际化!

  (作者:李庚香,系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研究员)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