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河南新闻1月14日电 (杨大勇 李超庆)作为一名基层社区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如何探索民主建设新路径?河南省人大代表刘子军认为,就是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一桩桩小事着手,“聊”出来民生,“议”出来实事。
如何让基层民主协商真正成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改善民生服务、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呢?刘子军在日常工作中有自己的经验和体会,那就是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一桩桩小事着手,把民主落到实处,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聊’出来的民生。”刘子军说,他所在的社区班子成员经常到群众聚集的地方说话聊天。有一次在小区凉亭里聊天,大家就提到“大病医保报销完以后,村里能不能再给报销点儿?”其实当时村集体已经出资为群众办理了新农合,再让村里报销医药费,能不能报?怎么报?刘子军和班子成员犹豫过。
“但是,大家有这个愿望,我们就立即着手。经过测算,我们觉得村里各项支出压缩一点儿,这个事儿能办!尤其是社区班子认为要算大账、要算民心账!一减一增,无非就是咱们过得紧一点,但是居民的安全感、获得感会持续增加。”刘子军说,“这个事要做!”
他坦言,除了医疗,像孩子们上学的的助学金、重阳节老人的礼物等等,很多事情都是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这样聊出来的,群众也把经常聚到一起聊天的凉亭、长廊亲切称为“守心亭〞〝连心廊〞。
刘子军认为,要善于和群众“议”,许多解决问题的办法都是“议”出来的。围绕“群众事、群众议、群众定”的原则,让群众真正成为社区治理中的主人和受益者。“广大人民群众最直接的政治参与主要在基层,最直观的当家作主感受也主要在基层。”他说。
“我在基层这么多年,最大感受就是:大伙儿的事大家商量着办,遇到什么事情多和大家沟通。”刘子军说,最大限度将群众关心关注的事儿纳入协商范围,多吸收采纳居民的意见,就能充分调动和激发群众参与协商的积极性。这样工作就更好干了,群众更满意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