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头条 > 正文 >

十一黄金周,节日消费热情持续高涨,你把钱都花哪儿了?

  • 2022年10月08日 09:52
  • 来源:河南商报
  • 责任编辑:李新贺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杨桂芳

  今年十一黄金周,你是在家秀厨艺,还是和家人朋友下馆子相聚?假期买买买,你把钱花到哪儿了?

  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2年国庆节假期7天,全国国内出游4.22亿人次,同比减少18.2%,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60.7%。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872.1亿元,同比减少26.2%,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44.2%。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从河南省商务厅获悉,假日期间河南城乡居民节日消费热情持续高涨,企业销售额明显反弹,消费市场呈现持续复苏态势。

  政府消费券推动消费复苏

  这个假期,政府消费券备受市民们欢迎,积极促进消费复苏。

  郑州市共投入3.1亿元资金开展2022年“金秋促消费”系列活动,对汽车、百货、餐饮、家居、家电、电商等商品消费发放补贴,带动消费复苏。

  洛阳市启动2022年“古都焕新”全民消费季系列活动,市县联动共投入资金1亿元,通过举办汽车促消费、家电以旧换新、美食节、文旅助企惠民等主题活动,带动汽车、家电等大宗商品消费和餐饮、文化娱乐等服务性消费,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

  平顶山市投入财政资金3500万元统筹谋划汽车消费、家电家具消费、购房、引进人才、惠企纾困和惠民电子消费券等六项补贴发放活动,刺激消费复苏。

  信阳市开展“美好生活惠享信阳”促消费活动,共发放汽车、家电、手机、百货等品类消费券1200万元。

  线上线下消费加快融合

  与此同时,线上线下消费正在加快融合。国庆期间,各地政府、商家充分利用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与支付宝、云闪付等支付平台合作,线上线下齐发力,开展各种促销活动,助力全省消费市场持续恢复。

  比如郑州市联合电商平台,发放6000万元电商消费优惠券,以点带面打造线上消费场景,进一步激发线上市场消费活力;同时,发放2000万元直播消费券,开展头部主播郑州直播带货专场活动,释放郑州消费潜力;联合支付宝等互联网平台,选择具备条件的实体街区,推广“云逛街”“云购物”“云体验”模式,打造数字化消费新场景。

  洛阳市与京东、阿里、苏宁、抖音、快手、美团、饿了么等平台合作投放电商优惠券,充分利用直播、短视频等媒介的传播能力,组织开展直播带货、网红探店等活动,激发线上消费活力,扩大网络零售规模。

  大型商超的促销活动也十分精彩。丹尼斯百货、新田360广场、洛阳中州万达广场等纷纷推出折扣满返、音乐节、露营等活动,吸引客流。

  据商务部反馈,1~7日河南全省重点监测的零售企业销售额实现24.46亿元,同比增长0.6%。

  供应充足生活必需品价格稳定

  据监测,节日期间,全省各大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商场超市货源充足,购销活跃,价格稳定,没有出现脱销、断档和异常波动情况。

  与节前(9月30日)相比,7日全省重点监测的66种生活必需品零售价格“27降38涨1平”。

  分大类看,白条鸡19.54元/公斤、鸡蛋11.18元/公斤,分别下降0.9%、0.4%;食用油17.86元/升,粮食5.16元/公斤,与节前基本持平;水果7.76元/公斤、猪肉37.29元/公斤、水产品28.89元/公斤、蔬菜5.67元/公斤,分别上涨2.8%、2.5%、2.4%、0.7%。

  住宿餐饮努力回暖

  假日期间,宴请增多,婚庆宴、团圆宴、亲朋聚餐、在线订餐成为节日餐饮市场主角,大众化、特色化餐饮备受青睐,多家老字号餐饮品牌仍是家庭聚餐的首选。据悉,为了促进消费回暖,以节聚势,河南多地市推出美食节活动。

  郑州市举办金秋美食节活动,发放餐饮消费券2000万元,联合餐饮企业、餐饮街区、外卖平台共同推出餐饮优惠活动,促进餐饮市场持续复苏;郑州丹尼斯、新田360、洛阳正大广场、龙湖里商业街纷纷推出优惠和体验活动。洛阳市开展“寻味古都约惠当‘夏’”活动,宴天下、凯旋门、老雒阳等老字号推出国庆套餐等优惠。

  但受疫情防控对大规模人群聚集等限制措施的影响,婚嫁送娶招待客人规模减小,加之阴雨降温天气影响人们出行,餐饮住宿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

  据商务部反馈,1~7日全省重点监测的餐饮企业营业收入实现499万元,同比下降9.3%。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