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9日,在“第八届杜甫国际诗歌周”开幕当天,欧洲龙吟诗社社长胡明国特意为中新网发来文章,在法国巴黎送上一份自己对“诗圣”杜甫的崇敬之情。全文如下:
遥望现实主义诗圣——杜甫
欧洲龙吟诗社社长胡明国
唐朝,一个被称为诗的朝代,时值盛世,群贤毕至,诗坛星光璀璨,无数伟大诗人不断涌现,把唐诗推向了中国诗歌的巅峰。伟大的现实主义诗圣杜甫就诞生在这个时代。
杜甫,生于今天河南省巩义,他颠簸流离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一千四百多首诗歌,其作品对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伟大的诗歌一定产生于痛苦之中,杜甫生活的时间恰恰是盛唐开始走向衰败的历史时期。仕途不顺,官场失志,使他对当时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有着更深刻的认识。
“安史之乱”对杜甫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杜甫为躲避战乱,辗转多地,身心疲惫,目睹了一幕幕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他感慨万千,奋笔创作了不朽诗篇——“三吏三别”。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成了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之作。
诚然,中国历史上留有许多咏怀、山水、格物致知的不朽诗歌,但杜甫“善陈时事”的创作手法,为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留下了一笔丰厚财富,成为我们今天创作现实主义诗歌的典范。
诗歌不仅仅是歌颂的工具,也不只有风花雪月,风雅兴寄。有生命力的作品一定是内容广泛,富时代性,针砭时弊,取材于深刻反映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现实主义诗歌。杜甫,这位现实主义诗圣走在了我们的前面。
我认为诗圣杜甫以下两点最值得我们学习:
一、饱读经典。杜甫三十岁之前通过治学与壮游,使得知识的积累与见识的开拓达到完美统一。表现在诗歌上:语言精炼,格律严谨,穷绝工巧,手法多样。正因为他饱读《诗经》、《楚辞》等经典之作,也正如他自己所体会到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二、家国情怀,悲悯苍生。杜甫年轻时也裘马轻狂过,也曾期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也曾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安史之乱最终改变了他的一生。但生活的磨难并没有击垮他,潦倒的生活促使他思想得到升华。后半生一系列贴近底层的诗史般巨作。充分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也最终确立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的最高地位。
学经典,写现实,爱祖国。一直是我们欧洲龙吟诗社秉持的理念。三十多年来,我们薪火传承,砥砺前行,并将继续为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播与发展做出应尽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