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河南新闻4月28日电 题:张清华:杰出的诗歌源于诗人内在的修为与境界
作者 宋云慧
谈到唐诗,人们脑海里便会不自觉浮现出李白、杜甫的名字,说起李杜二人,也自会想到“诗仙”“诗圣”的尊称。为何杜甫被誉为“诗圣”?又为何李杜二人一“仙”一“圣”?以唐诗为代表的汉语诗歌如何走向世界?
将目光聚焦到杜甫的故乡河南巩义,此时第八届杜甫国际诗歌周已经拉开帷幕,诗人、专家学者等共襄诗歌盛举。值此之际,带着这些疑问,中新网记者专访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他对此有独到的见解。
杜甫被誉为“诗圣”,在于他通达、有信念
张清华表示,杜甫早已被先人誉为“诗圣”,这是说他已然成为了诗人中的圣人,或者是有圣人气度与胸襟的诗人。
那么,何为圣?张清华解释,《尚书·洪范》中说“睿作圣”,《说文》中说,“圣,通也”。后人的解释一般都是“通达”“睿智”“于事无不通,谓之圣”。除此之外,“圣”的繁体写法是“耳”加“口”,底下为“王”,也有解释说“圣为形声字,从耳,呈声”。“这些解释加起来,我们大概可以理解为什么杜甫为诗圣,因为他通达,同时又有信念。说的通俗一点,就是他什么都想明白了。”
张清华进一步解释,通达即杜甫诗歌“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包含的境界。“这两句诗的意思就是,我既可以终老于此,早已心如止水;也可以马上就走,立刻心潮澎湃。这一动一静,两个境界,完全判若两人,相去霄壤,但在他这里居然可以‘自由转换’。只有杜甫才能有这样的境界。”
杜甫一生堪称坎坷,但是坚持了一种儒家所推崇的文化人格,即“修齐治平”的理想。张清华认为,杜甫是一个从诗歌中就能够看出其修为的诗人。例如杜甫对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赞誉、《秋兴八首》中蕴含的深远情怀以及对生命的理解。
“诗圣”崇儒,“诗仙”崇道
在张清华看来,杰出的诗歌都首先是源于诗人内在的修为与境界。儒家思想是杜甫内在人格的基本支持,所以他才成为“诗圣”。而李白被称作“诗仙”,是因为李白崇尚更多的是道家人格,是“出世情怀”,是访道求仙的六朝诗歌传统。
儒家文化渐渐成为中国古代“士”这一阶层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因为它主张积极进取,以天下为己任。张清华说,杜甫正是在该思想的长期浸润下,才有了他的天下情怀。
“没有杜甫这样作为精神范型的诗人,就很难有宋人所说的理想人格。”张清华举例,如范仲淹所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又如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想,范仲淹和张载在说这些话时候,他们内心泛起的形象,应该首先就是屈原、杜甫这样的诗人,所谓仁人志士。否则这样的话语就真的成为了‘大话’。”
因此,张清华认为,正是有了这样的修为与境界,杜甫的诗有了强烈的“忧国情怀”、有了“自我修为”的人格境界、还有了关怀底层的 “人民性”。也正是因为他崇高的思想修为与境界,所以他的诗才有了“沉郁顿挫”的风格与感人至深的意境。两者互为承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一体。
汉语诗歌走向世界,当务之急是高质量翻译
谈及如何扩大汉语诗歌在全球的影响力,张清华直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认为,汉语诗歌的影响力问题是一个文化认同的复杂问题。
张清华表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认同度,过去仅限于东亚地区,是汉语与儒家文化的辐射圈。而今随着国力的增强,影响力自然会逐渐扩大。但是文化对于人的濡染和影响,属于润物无声,不能强加于人。所以不能着急用“输出”的方式,应该以文学自身的影响,再加上文化的铺助,慢慢使其获得更多人的认可与认同。
“当务之急是好的翻译,一个好的翻译的作用,与原创的作用是一样的,相信只要有高质量的翻译,杜甫的诗歌一定能够走入更多人的视野。”张清华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