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河南新闻4月25日电 题:彭广明:当前杜甫研究应注意四个问题
作者 王宇
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成就最为突出的诗人,其才大,其力雄,承前人之法,开后人之源。但作为著名历史人物,会经常被人质疑。杜甫在唐代就被一部分文人瞧不起,当代也有不少人对杜甫痛下“黑手”。
在“让世界聆听杜甫——第八届杜甫国际诗歌周”开幕之际,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彭广明教授在接受中新网专访时表示,文化研究不应该泛娱乐化,研究杜甫应该尊重历史,不应该臆断,更不应该恶搞。
关于杜甫的人格评价问题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杜甫45岁,在投奔新皇帝肃宗途中,被安史叛军俘虏,做了半年伪官。之后潜逃至凤翔,拜见肃宗,陈述政事,被肃宗授左拾遗。后来又携家人入蜀,接受了地方军阀严武的很多资助。对于这段经历,有研究者认为杜甫乞食于封建王权,没有李白的人格高尚。
“杜甫的人格是没有问题的,主要还是时局所迫。”
彭广明教授认为,导致杜甫这段经历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时局所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整个朝代开始陷入动荡阶段,做官环境尤其是都城开始变得恶劣、险恶;二是不得已而为之。杜甫仅仅为房琯辩护,触怒肃宗,险些丢命,被贬华州,从此彻底离开都城,在长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儒家理想彻底破灭;三是严武的盛情邀请。严武用诗真挚邀请杜甫入蜀,“漫向江头把钓竿,懒眠沙草爱风湍”,劝他重新振作入蜀为官。
关于杜甫和严武的关系问题
公元762年严武被代宗宣召入朝,任成都尹兼御史大夫,充剑南节度使,独揽蜀地军政大权。在杜甫漂泊蜀地时,一直受严武资助。所以有人认为杜甫营生能力太差,一直是在“吃软饭”,人格上没有李白伟岸。
在彭广明教授看来,这些并不有损杜甫形象。一个是杜甫和严武是世交,另外二人更是文人之间的相倾、唱和。严武是官员,但还是诗人,现在还留存六首诗歌于世,看来写得还不错,加上崇拜杜甫诗名,这实在是朋友之间的接济、照顾而已。
“虽然严武为人毁誉参半,但由于其父严挺之与杜甫祖父杜审言相交甚好,两家算是世交,世交之间接受一些资助也是人之常情,‘吃软饭’一说根本站不住脚。”彭广明教授说。
关于杜甫漂泊湖南的原因问题
公元768年,杜甫携妻儿经湖北到达湖南。到湖南时全家已落魄至极,杜甫投奔乞食于衡阳刺史韦之晋。当得知韦之晋调任长沙,又从衡阳折返长沙。但韦之晋已暴病身亡,杜甫生活便陷入困顿。对于漂泊湖南的原因,有研究者认为杜甫就是在卑微地乞食。
“杜甫的很多选择都是不得已而为之,就算是乞食,何错之有?”
彭广明教授认为,杜甫漂泊湖南的真正原因是高适、严武接连去世,杜甫在四川已经没有了朋友,失去了接济。离开四川,本意要经夔州、襄阳回到老家,但只因沿江而下路途遥远颠簸,且江北形势未稳,只好顺便取道湖北湖南,再做生计。另外,去湖南也是为了拜访韦之晋。从史料上看韦是杜甫最早好友,投奔他不失为一条权宜之计。这样,江陵有弟弟杜放,衡阳有老友,郴州有刺史舅舅崔伟,这就促成了杜甫湖南之行了。
关于杜甫的死因问题
公元770年冬,杜甫卒。杜甫死因莫衷一是,说法众多,如病死说、溺死说、自沉于水说、食物中毒说,更还有人认为杜甫是在去耒阳途中,受县令送食而被撑死。
关于杜甫的病因问题,彭广明教授认为这些说法都带有明显的臆断色彩,不足为信。
“很多人认为杜甫晚年患上了糖尿病、高血压、肺病、风湿病等,这里有很多臆想成分。杜甫的死是因为长期羁旅漂泊,舟船劳顿,含疾而死,至于得了什么病,这个不好说。撑死说根本不可取,这种臆断就是对杜甫的不尊和悔辱。其实,目前有些关于杜甫死因的研究就有点类似于研究鲁迅一生总共抽了多少根烟一样。”彭广明教授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