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河南新闻4月日电 题:叶延滨:杜甫的伟大在于他写尽了民间疾苦
作者 王宇
“作为唐诗的代表人物,杜甫的伟大在于他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民间疾苦。”在谈到杜甫时,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著名诗人叶延滨如是说。
本月底,“让世界聆听杜甫——第八届杜甫国际诗歌周”即将在河南巩义拉开帷幕,这又是一次缅怀“诗圣”杜甫、共襄诗歌盛举的精神之旅。借此机会,叶延滨接受了中新网采访,畅谈自己心目中的杜甫形象,以此表达对杜甫的怀念。
重提杜甫也是一种探索
作为一名知识型、思考型的诗人,叶延滨对杜甫有着深刻地感悟。这种感悟一是源于对诗人天职的理解,二是源于自己曾和杜甫有过难忘的空间交集。
叶延滨从小就生活在成都杜甫草堂附近,而杜甫人生当中最敞亮、最靓丽的一段时光正是在那里度过的。“作为一名诗人,无论他的一生多么不幸,他都会找到一段春光灿烂的日子。”叶延滨说。
几年前,叶延滨写过一首名为《重访杜甫草堂》的诗,诗之结尾写道:“……今日成都大雾,杜甫在雾的那头,我是在雾的这头,脚下是浣花溪旁,新辟的诗歌大道,漂浮着诗之红叶——不知是从我的心流进先生的心?还是从先生的心流进我的心?”
从诗中也可以看出,叶延滨对杜甫已不仅仅是崇敬,更多的是心灵上的沟通。而诗歌就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渠道。
叶延滨认为,杜诗里有盛世的繁华,也有底层民众的疾苦,只有杜甫完成了这个任务。特别是他的《三吏》《三别》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尽了人生的疾苦和时代的印记,这正是作为一名诗人的天职所在,也是杜甫的伟大之处。
杜甫的诗歌是“眼光朝下”
今天重提杜甫,叶延滨认为,这实际上是一种思想的解放,也是人们在诗歌艺术上所做的一种探索。
“在大唐盛世,人人争相张扬自我,人人争相歌颂盛世,有这么一位诗人,却站到了民众之间,关心底层老百姓的真实生活状态,为底层民众代言。”叶延滨说,“我们今天也总讲,我们处于中华民族的盛世时期,但在盛世之下,我们仍然要关心那些处于底层的民众,这就是我们今天重提杜甫的意义所在。”
目前史学界一致认为,杜甫作为一名唐代伟大诗人,活着的时候并不是最有名,他的价值是被后人逐渐认识的。
叶延滨完全赞同这种观点,并认为唐代优秀的诗人非常多,甚至有些人的才华一点也不比杜甫差,比如李白、王维、韦应物等,但杜甫却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
“李白生活在盛唐,他的诗歌表现形式是夸张的、浪漫的、向上的,也是引人神驰飞扬的。而杜甫的诗歌是眼光朝下的,是关注现实的、底层的。”叶延滨认为,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一定不能忘记诗人始终是这个时代民众的代言人,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
正是因为为民众代言,杜甫被称作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国际上也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
2020年,英国BBC推了一部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片名开宗明义,直言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把杜甫同莎士比亚、但丁一起堪称“世界伟大诗人”。
对此,叶延滨认为,全世界的文学艺术都是相通的,莎士比亚在英国文学中是一位非常重要的戏剧家,其实莎士比亚也是一位诗人,他的戏剧作品里有很多语言都是诗句。把杜甫和莎士比亚、但丁相比,只是强调了他在文学成就上的地位而已。不过每一位伟大的诗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也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地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