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推广 > 正文 >

豫北医学院创新“新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服务全生命周期健康

  • 2025年11月06日 17:15
  • 来源:中新网河南
  • 责任编辑:经晓佳

  面对国家大健康战略对护理人才提出的新要求,豫北医学院护理学院以其对护理教育本质的深刻洞察与前瞻性改革,悄然进行着一场名为“新护理”的人才培养实践。该院立足“全生命周期健康照护”的核心定位,通过课程重构、实践创新与师资优化,着力培养“仁心仁术”兼备的新型护理人才,为区域医疗卫生事业注入新生力量。

图为教师授课现场。
图为教师授课现场。

  课程之变:从“学科孤岛”到“生命长河”的融合贯通

  豫北医学院打破传统的护理课程体系,构建起一条以“全生命周期健康需求”为主线的课程新体系。该体系纵向设置“基础通用-分阶段专项-跨领域拓展”三阶模块,横向实现基础医学、临床护理与人文素养的深度融合。

  其中,“基础通用模块”筑牢医学基础、护理学基础与护理人文的根基,回答“为什么护理”与“带着怎样的温度护理”的初心之问;“分阶段专项模块”则精准聚焦母婴、成人、老年的独特需求,培养专科护理能力;而“跨领域拓展模块”则放眼未来,将护理信息学、跨文化护理、中医护理技术等纳入视野,旨在培养能够应对复杂健康问题的复合型人才。

  “护理的对象是人,是处于生命不同阶段、有着完整需求的人。我们的课程必须回应这种完整性。”护理学院院长薛松梅说。

  在这里,基础医学不再是冰冷的术语,而是与临床护理血肉相连的实用工具。解剖学中肌肉分布、骨骼走向、神经避让的专业知识,与护理学中“肌内注射”的操作规范、沟通技巧,被巧妙编织成完整的知识情境。人文素养也不再是孤立的课程点缀,而是如盐化水般渗透专业教学的每一个毛细血管。《基础护理学》的静脉穿刺课堂上,学生练习进针手法的同时,必须同步演练如何用语言缓解患者的紧张,如何用动作保护患者的尊严等,实现“技术”与“人文”双轨并行。

图为第三届护理技能操作大赛现场。
图为第三届护理技能操作大赛现场。

  实践之新:在“模拟战场”与“服务现场”淬炼真本领

  豫北医学院构建“第一课堂夯实能力、第二课堂涵养情怀”的双轮驱动实践模式。在第一课堂,“基础规范-综合应用-岗位胜任”的三阶梯实践体系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一、二年级的“筑基阶段”,学生在校内实训中心借助标准化病人(SP)与VR模拟技术,反复打磨基础技能,将“患者安全”的底线意识刻入职业本能。二、三年级进入“融合阶段”,利用高仿真模拟人、模拟产妇等设备,营造出逼真的急危重症和专科护理场景,训练学生综合判断与团队协作能力。三、四年级“岗位胜任阶段”,学生历经全方位的岗前综合培训后,开启长达40周的“全周期轮岗+顶岗实习”,在真实的临床环境中,独立面对患者,完成从“操作者”到“健康守护者”的角色蜕变。

  第二课堂的“人文素质提升工程”则通过观影、前辈分享、志愿服务等形式直抵学生精神世界。学院旗下的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队连续五年深入社区,累计服务超万人次,让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厚植职业情怀。

图为教师授课现场。
图为教师授课现场。

  师资之强:让“临床智慧”与“学术思想”在讲台交汇

  为确保教学不脱离临床实际,该院全力推动师资队伍从“单一教学型”向“教学-临床-科研三维赋能”转型。

  近年来,该院从河南省内三甲医院引进多名具备丰富临床经验的教师,并实施《专业教师临床实践管理办法》,要求所有专业教师每3年完成不少于3个月的临床实践。

  这一举措彻底打破高校与医院的壁垒,让课堂教学始终浸润着急诊室的紧张节奏与病房的人文温度,确保教学不脱离临床实际。“刚从讲台回到病房确实有‘本领恐慌’,但收获颇丰。”青年教师乔美琪说,“现在我能把典型病例、诊疗困境原汁原味带回课堂,学生们反馈知识‘活了’。”

  与此同时,该院前瞻布局“护理+X”创新团队,打破学科壁垒,推动护理学与智能医学工程、基础医学、健康管理等学科跨界融合,共同研发“智能穿戴压疮预警系统”、探索“智慧养老”解决方案。这种跨界不仅催生了科研创新成果,更让护理教育的视野从病房延伸至科技前沿,培养师生面向未来的创新能力。

图为护理学院授帽仪式暨健康教育大赛现场。
图为护理学院授帽仪式暨健康教育大赛现场。

  育人之道:于“全程引导”与“三维协同”中塑造成长

  豫北医学院构建了一套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校内校外多方联动的育人新机制。

  新生入学伊始,“开学第一课走进医院”“南丁格尔精神与历史讲解”等特色活动,便在他们心中悄然播下职业认知的种子。成长过程中,学业导师紧扣健康发展需求,为学生量身定制“需求分析-能力匹配-路径规划”的职业发展方案,破解“学习盲目、就业迷茫”的困境。最终,学生通过毕业前的临床实习深耕实战,在真实岗位中锤炼专业技能、内化职业素养、坚定从业信念,最终实现从“护生”到“护士”的华丽转身。

  与此同时,该院创新构建“书院-学院-社会”三维协同育人生态系统。校内层面,书院与学院双轨并行,通过常态化“双院沟通会议”、全覆盖“学业导师制”等联动机制,打破专业教育与人文培育的壁垒,让严谨的专业知识与温润的人文素养深度交融,实现“术”与“道”的协同精进。社会层面,依托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等平台,将育人场域延伸至社会,开展“全生命周期健康照护科普系列活动”,在直面社会健康需求的过程中,将课堂理论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际本领,将专业认知升华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责任担当。这一立体化育人生态,有效贯通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为培养仁心仁术的时代新人提供了坚实保障。

图为教师授课现场。
图为教师授课现场。

  学科赋能:以今日之前沿,育明日之英才

  学科与专业,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豫北医学院在护理学一流专业建设中,着力构建“学科引领专业升级、专业反哺学科发展”的良性循环,让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相得益彰,让学术前沿与教学实践交相辉映。

  学科建设为专业注入“前瞻性动能”:该院将症状管理科学、老年慢病管理、护理信息化应用等前沿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更向本科生全面开放“智慧老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慧助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市级科研平台,让学生亲身参与“智能穿戴压疮预警系统”等前沿项目,在科研实践中拓宽视野、锤炼创新思维。

  专业建设为学科储备“坚实后备力量”:实践教学中积累的社区慢病管理案例、健康服务数据,经系统化梳理分析形成宝贵的“临床数据富矿”,为学科研究提供有力支撑。这种“学科促专业、专业强学科”的良性互动,让护理教育始终站在行业前沿,为培养适应未来健康需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提供了坚实保障。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近年来,该院护理学专业先后获批“河南省一流专业”“河南省重点学科”等多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拥有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2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妇产科护理学》获批省级一流课程,《基础护理学》获评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师资团队在全国多项教学竞赛中屡获佳绩,展现出扎实的育人成效。(薛松梅 孙浩 陈圆圆 王玲玲/文 岳文涵/图)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2021034286号-7]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