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妇幼保健院(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康复医院,儿童康复专业学科带头人朱登纳30年的从医路始终与特殊儿童紧密相连。从临床诊疗到学科搭建,从省内突破到国际发声,这位儿童康复领域的领航者,用专业与坚守推动学科跨越式发展,让无数困境家庭重燃生活希望。

学科破局 打造综合康复体系
2009年起,朱登纳开始担任康复医学科大科主任(2024年任儿童康复医院院长),彼时他便确立“高站位谋划学科发展”的思路。在人才培养上,他搭建完善体系,鼓励科室人员赴国内外进修。在他的带领下,如今科室已形成223人的专业队伍,其中正高6人、副高21人、博士6人,硕士生导师7人,构建起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
技术创新是学科发展的核心。朱登纳敏锐捕捉国内外前沿技术,带领团队先后开展超声引导下肉毒素注射缓解肌肉痉挛及流涎、慢性意识障碍患儿的多种促醒技术等40余项新技术,并突破传统诊疗模式,启动脑机接口、再生医学、数字疗法等临床研究。如今,科室已形成运动障碍疾病康复、认知语言障碍疾病康复、重症康复/儿童慢性意识障碍促醒等综合康复治疗体系,康复评定及治疗项目百余种,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儿童精准康复的标杆。
学术领航 站上国际舞台发声
“扎根科研沃土,才能让学科保持生命力。”从医30载,朱登纳在学术领域硕果累累: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220余篇,牵头执笔制定中国专家共识4项,牵头国际临床实践指南中国专家解读4项,主编或参编全国本科教材、康复指南等专著15部,主持国家级、省级课题多项,以第一或第二完成人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
在学术平台上,他身兼国际残疾儿童学术联盟(IAACD)会议筹备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康复专委会主委等多职,更是中国儿童慢性意识障碍联盟的发起者。为促进学术交流,他每年带领团队举办大型学术会议和培训班,受众近万人,还承办两次国际会议;多次在全国及国际会议上发表主题演讲,将中国儿童康复的研究成果与临床经验推向世界。
辐射基层 让技术惠及偏远地区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只有让更多人掌握康复技术,才能帮助更多孩子。”2014年,河南省儿童康复医学质量控制中心挂靠河南省妇幼保健院成立。作为主任委员,朱登纳牵头制定全省儿童康复医学学科质控标准,推动15个市级、20个县/区级质控中心成立,相关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他还带领团队制定《中国儿童康复医学质控指标专家建议》,为全国康复标准化发展提供“标尺”。
2017年,朱登纳牵头发起河南妇幼儿童康复联盟,吸引湖北、山西等27个省(区)及省内的210家机构加盟。多年来,他带队赴新疆、青海等各级联盟基层单位巡讲、义诊百余次,免费培训上万人次。在其团队帮扶下,新疆墨玉县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从无到有,成长为南疆地区最大的儿童康复中心。
重症攻坚 牵头成立全国联盟
4岁的星星(化名)曾因“坏死性脑病”陷入持续性植物状态,气管切开、肌肉挛缩、营养不良,父母一度绝望。朱登纳带领重症康复团队为其制定精细化方案,经过不懈努力,星星逐渐拔除气管套管、鼻胃管,从植物状态恢复至完全清醒——这是朱登纳团队攻克重症康复难题的缩影。
儿童重症康复是行业“硬骨头”,朱登纳带领团队不断提升重症康复专业水平,完成重症康复研修计划,申请体外膈肌起搏治疗、经耳迷走神经电刺激等10余项新技术新业务,整合资源成立儿童意识障碍促醒中心及MDT多学科团队,已救治全国近20个省市的百余名重症患儿。
2024年7月,他联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等36家国内医院,发起成立中国儿童慢性意识障碍联盟,进一步推动该领域诊疗与科研水平提升。
“我们的目标不是创造奇迹,而是让每个孩子都拥有无限的可能。”如今,朱登纳仍在儿童康复领域前行,用学识搭建学科高地,用仁心守护幼小生命,在时光里镌刻下守护妇幼健康的“永恒风华”。(王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