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妇幼保健院(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手术室里,有一位医生常年与3mm腔镜器械为伴。面对最娇嫩的生命,这位新生儿外科专家始终站在生命最初的战场上,用精湛的技术为无数脆弱的小生命点亮希望之光。
他是河南省妇幼保健院(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外科主任医师黄华,一位用二十余年坚守诠释“生命托付”重量的医者。

从“手抖”到“手稳”:敬畏是医者的初心
“医生,从来不是一份普通的职业,而是生命的托付。”研究生时期,导师陈琦的这句话成了黄华从医路上的“灯塔”。
黄华回忆起做主治医师第三年的时候,第一次独立主刀做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手术的场景。“手术台上的小生命那么脆弱,手术刀仿佛有千斤重,手指控制不住地微微发抖,直到手术开始才逐渐稳定下来。”正是那场手术激起了他对生命的敬畏,让他以后丝毫不敢懈怠。
在做住院医、主治医的那些年,他像海绵吸水般积累知识:手术室里站十几个小时观摩学习,病房床旁细致入微地观察患儿体征,门诊中耐心倾听家长的每一句担忧;回到办公室,他反复推敲手术录像,对着病例资料复盘到深夜;为了练熟腹腔镜操作,他自购训练模拟器,一遍遍练习打结、分离、缝合,直到手指僵硬仍不罢休。
“从‘手抖’到‘手稳’,不是技巧的简单提升,是对‘生命至上’的深刻领悟。”黄华说。
没有捷径,唯有苦功:把“功夫”刻进指尖
“从简单到复杂,每一步都得踩实。”黄华常对团队说,“医学之路从无捷径,患儿的身体经不起试错,我们的每一项技术突破,都必须建立在千锤百炼的基础上。”
在他的带领下,新生儿外科团队率先在院内开展小儿腹腔镜手术,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梅克尔憩室等常见疾病起步,逐步攻克先天性巨结肠、胆总管囊肿等复杂病症。
为了掌握新生儿微创手术的精髓,黄华曾连续数周泡在手术室,记录不同患儿的解剖特点;为了优化缝合手法,他在模拟器上练习到指尖起茧;遇到疑难病例,他带着团队逐帧分析影像资料,组织多学科会诊到凌晨。
“枯燥吗?肯定的。但想到能让孩子少受点罪,就觉得值。”正是这份“甘坐冷板凳”的坚持,让黄华及其团队的技术日益精湛,为后来的微创革新筑牢了根基。
从“跌倒”到“站起”:行医路上的成长课
行医路上,黄华也经历过挫折与挑战。“那些‘至暗时刻’,我常常彻夜难眠。”他坦言,“会反复问自己:技术盲点在哪里?决策流程够严密吗?和家属沟通足够充分吗?团队协作还有哪些提升空间?”
但他从未被击垮。每次“跌倒”后,他都带着团队深挖问题根源,完善诊疗流程,优化医患沟通方式。
“经历过波折,让我们更理解生命的复杂性。”如今,面对疑难病例,黄华带领团队展现出的不仅是技术实力,更是从丰富临床经验中沉淀而得的成熟和从容。
敢啃“硬骨头”:在微创领域开辟新路径
“小儿不是成人的缩小版,尤其是新生儿,操作空间小、组织娇嫩、容错率几乎为零。”深知传统开放手术对患儿的创伤,黄华将目光投向了难度更高的腔镜微创技术。
这条路上,挑战无处不在。他带领团队查阅国内外最新文献,多次外出进修,把先进技术“引进来”再“本土化”;为了精准操作3毫米、5毫米的腔镜器械,他们在实验室反复模拟。
十年前,团队独立开展胸腔镜下先天性食管闭锁成形术;三年前,成功完成腹腔镜下胆道闭锁葛西手术;2024年,创新性开展“Kareem手术矫治新生儿及小儿肠旋转不良”,相关经验发表在《中华小儿外科杂志》等权威期刊;2025年,又攻克短肠综合征术后肠管延长术……
“一台成功的手术,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功劳。”黄华常把团队比作“生命方舟”,称他只是其中的一名水手。在他的带动下,团队形成了“无缝协作”的传统:术前多学科会诊,术中实时沟通,术后共同随访。
从医二十余年,黄华始终记得入行时的初心。他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带他们上手术台,陪他们分析病例,鼓励他们大胆创新。他常对年轻医生说:“医学之路漫长又艰辛,但每当看到患儿康复后露出笑容,所有的苦都成了甜。”
如今,这位“刀尖舞者”依然奋战在临床一线。他说:“守护生命起点,是责任,更是幸福。只要还有一个孩子需要帮助,我和团队就会继续在医学的海洋里乘风破浪。”(黄泓玮 陈玄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