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推广 > 正文 >

期货市场双向发力 助力企业联通全球产业链

  • 2025年08月18日 18:50
  • 来源:中新网河南
  • 责任编辑:经晓佳

  逸盛石化旗下子公司逸盛大化与ITG的首单PTA(精对苯二甲酸)保税交割或于今年9月正式落地。通过滚动交割模式,货物从工厂直达保税仓库,境外买方凭仓单即可提货。这张被喻为中国PTA“国际通行证”的仓单,不仅让货物跨境流动更便捷,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中国期货市场与全球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大门,使“郑州价格”借助市场化规则体系,成为全球产业链互联的纽带。

  作为全球最大的PTA生产商和中国PTA出口领军企业,逸盛石化销售中心副总经理徐际恩认为,企业的成长得益于郑州期货市场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对制度壁垒的持续突破。

  据他回忆,2018年PTA期货刚引入境外交易者时,跨境交割难题多:境内完税货物难注册保税仓单,境外企业即便达成期货交易,也需在繁琐的报关、完税流程中耗费大量时间。对此,郑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郑商所)调研后推出出口型车(船)板交割制度,以类FOB模式契合海关规定,实现期货规则与法规融合创新,既为净出口产品保税交割探路,也为其他期货品种提供借鉴。

  “不断完善的PTA保税交割制度,降低了境外企业的参与成本,吸引了更多境外产业企业参与PTA期货交易。这既为国内供应商拓宽了国际市场,也为境外参与者提供了便捷的交割渠道,促进了国内外企业的交流合作。”徐际恩说。

  在浙江万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凯新材料)副总经理陈灿忠看来,郑商所的出口型保税交割制度意义重大。该制度允许企业用保税仓单进行交割,无需完成全部完税流程,不仅提升了交付效率,还方便企业灵活调整交割方式与仓储布局。

  以万凯新材料与某南美客户的合作为例,一套成熟的合作闭环已然形成:南美客户下达采购订单后,万凯新材料参考郑州期货价格报价,同时根据订单量锁定原料价格,再结合订单安排生产、对接海关完成出口;货款采用“20%定金+80%见提单支付”模式,确保结算顺畅。

  “在此过程中,郑州期货市场发挥了三大核心作用:提供基准价格增强议价能力、助力锁定原料成本、让国际交付更高效透明且可控,这全方位优化了企业的国际贸易体验。”陈灿忠说。

  意大利GSI公司5年前就已试水PTA期货交易。“中国期货市场的对外开放,让国际客户更了解中国聚酯产业链的动态与定价机制,便于与中国的供应商顺畅沟通以获取灵活报价。”GSI中国区经理徐志颖坦言,PTA期货推动了聚酯市场发展,让产业链更稳健,GSI也能更稳定地与中国供应商合作。

  境外企业的涌入,不仅带来了交易量的增长,更重塑了市场生态。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共有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余名境外交易者在郑商所开户参与特定品种交易。

  值得一提的是,境外企业“走进来”的同时,中国企业正借期货市场加速“走出去”。

  “这是期货‘风险防护网’发挥作用的有力体现。”陈灿忠表示,万凯新材料利用PTA、瓶片等期货工具,构建成本利润管理体系,锁定了“PTA-瓶片”加工利润。通过套期保值,万凯新材料的利润波动明显收窄,也更有底气去开拓新市场。“我们分析郑商所价格与南美市场的价差,判断巴西、阿根廷等地出口窗口,制定销售策略。”他说。

  厦门国贸石化总经理刘德伟也有类似感受。“借助期货工具,厦门国贸石化的聚酯链业务规模从2018年的40万吨增至目前的280万吨,更带动了设备制造、工程建设企业组团出海。”在他看来,期货市场不仅输出了产品,更输出了中国产业链的协同标准。

  这种“期货赋能”在聚酯产业链不断延伸。新凤鸣集团产业研究部主管钱稼丰以短纤为例介绍,2024年春节期间,该公司旗下中磊化纤通过期货卖出交割3600吨短纤,交割均价为7545元/吨,比现货均价高出62元/吨。“期现结合的双通道销售模式,让我们在库存压力下仍实现了增值。”钱稼丰表示,集团的聚酯产能从2018年的480万吨扩大至2024年的885万吨,出口量增长近3倍。“PX、短纤期货的推出,让我们能够管理从原料到成品的全链条风险。”

  油脂领域同样受益于期货工具。物产中大化工集团农产品交易部经理夏秋子表示,借助期货工具,企业进口俄罗斯菜油从0增至10万吨以上,非洲花生进口也从0跃升至10万吨。“以前不敢涉足的新兴市场,现在有了期货定价和套保工具,就能放心布局。”夏秋子说,2024年,集团相关品种的年出口量50多万吨。

  随着PTA、油脂油料期货的对外开放,万凯、中粮等企业的国际贸易模式显著升级。不仅如此,期货工具还推动了这些企业产业角色的深层变革。

  逸盛石化从8年前1220万吨产能的PTA生产商,成长为2190万吨产能的全球最大PTA企业,出口量翻倍至100万吨,业务涉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们不再是单纯卖产品,而是提供‘期货点价+保税交割+风险管理’的综合服务。”徐际恩说。

  从境外企业的“破冰”参与到国内企业的“扬帆出海”,从单一品种的国际化到全产业链的协同,期货市场正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发力,让“中国价格”成为全球产业的通用语言。

  展望未来,徐际恩期待更多品种、更多交割点纳入国际化版图,让仓单的跨国之旅成为全球产业链协同的日常风景。(完)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