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推广 > 正文 >

平煤神马 西进青海:“探索者”柳记套

  • 2025年08月15日 16:25
  •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 责任编辑:经晓佳

  7月22日,车驶入青海省海东市的乐都工业园,高原的怀抱便完全敞开了。黄褐色的山崖在天地间绵延起伏,一排排厂房若隐若现于半山,蓝顶白墙的车间与黄土墚相辉映。

  青海天蓝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下称青海天蓝)是乐都工业园新材料产业集群的核心企业。在这里,二期全新的生产线如同一条银色巨龙在高原上伸展。进入石墨化车间,眼前是一片繁忙:工人们穿着深蓝色工装穿梭其间,设备轰鸣声里夹杂着浓重的当地口音。

  厂房内外,一组组数据正书写着产业升级的轨迹:单炉装炉量从60吨提高到180吨,吨电耗降低22%,年产能从2万吨提升至4万吨。在中控室的实时监测屏幕上,各项生产数据持续刷新,显示生产稳定运行。

  该公司副经理柳记套一直在忙,直至暮色降临,记者才终于见到了他。这个从河南平顶山走出来的汉子,此刻正俯身检查炉窑参数,安全帽下的脸庞已被高原阳光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孤勇出征的拓荒者

  2020年以前的18年间,柳记套一直在开炭新科技公司工作,是石墨化车间一名普通技术员。

  该公司是石墨电极行业龙头企业,其成熟的工艺手册厚度堪比《现代汉语词典》,每道工序的作业精确到分钟级。在这样成熟的技术体系里,柳记套的工作犹如“标准化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稳定却难有个人印记。

  柳记套曾参与12项工艺改进,都被纳入标准操作规程的附录页,成为集体智慧的一部分。在车间周例会上,他的名字最常出现在“设备检修合格率100%”通报表中。

  柳记套,这个从平职学院毕业的技术员,在满是高学历人才的技术团队中只是低调的存在。他熟悉每道工序,能敏锐发现工艺偏差,但在企业高度自动化的生产体系里,个人技术往往被淹没在标准化的流程中。

  也许一辈子就这样了。柳记套心想。

  改变来自于2020年。初创的四川省开炭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面临技术瓶颈,急需一位精通石墨电极全流程工艺的专家,将技术支援请求书紧急递交至开炭新科技公司人力资源部,上面特别注明人选需具备“石墨电极完整产线实操经验”。这恰是柳记套18年间打磨出的核心能力。同年11月,柳记套奔赴四川雅安。

  第一次来到省外企业,柳记套内心忐忑。但走进车间看到熟悉的生产场景,柳记套马上进入工作状态。不到一周的时间,柳记套捋顺了这里的工作流程,并快速找出影响效率的关键环节和技术指标。不到一年时间,柳记套和团队共同将项目稳定达产,产品良率也得到了大幅提高。

  同事敬佩柳记套的专业能力,总是用当地话赞叹:“你娃技术巴适得很嘛!”柳记套也会笑着回一句:“莫得那么凶,混口饭吃。”

  2021年寒冬,刚在四川工作满一年的柳记套再次接到该板块调令,要求即刻奔赴海东市支援青海天蓝年产3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建设项目。

  该项目是青海省产业优化升级重点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生产的高品质高容量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在能耗、密度、容量上将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不仅能为当地带来可观的税收和就业岗位,还能助其布局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可就在一期年产1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石墨化加工生产线项目投产前期,生产工艺“水土不服”,急需专业大拿进行优化。

  柳记套接到调令那晚,女儿在视频电话里追问:“不是说好等我中考就回家吗?”他只能把镜头转向生产车间:“虽然这里已经不需要爸爸了,但青海那边很着急。等爸爸帮他们实现稳产后就回去。”和女儿聊了好一会儿,爱人才接过了电话。“又得辛苦你了……”柳记套的话音未落,他爱人似乎已明白他想说什么,柔声宽慰:“到了青海照顾好自己。你有高血压,要按时吃药。”

  高原亮剑的破局战

  即便服了药,初抵海东,柳记套仍感到血压似乎失控。

  11月的寒风裹着沙砾拍打在临时彩板房。柳记套蜷缩在简易的木板床上,电子血压计上的数字不断跳跃,他吞下双倍剂量降压药,裹紧被子昏沉睡去。

  次日,柳记套强忍不适走进车间。“一双双茫然而疑惑的眼睛齐刷刷看过来。”柳记套摩挲着玻璃杯上那道裂纹——那是去年除夕独守车间时不小心磕的,回忆道,“这些从田间放下锄头没多久的乡亲,听了设计团队的粗略讲解就匆匆忙忙上了生产线,对工序一知半解。”

  “我没听说过你的名字。”第一次见柳记套,青海天蓝总经理刘建伟目不转睛地盯着眼前平平无奇、戴着眼镜的汉子,迟疑道,“你,能行吧?”

  柳记套虽未接触过石墨负极,但来之前已研究资料,发现其80%工艺与石墨电极相通。他笑了笑,转身巡查。目光扫过车间,他立刻指出天车布局问题——吊运行车紧邻,吸料行车偏置。在开炭新科技公司,吸料行车居中,吊运行车分置两侧才利于高效上料。

  柳记套提出了整改方案,刘建伟有点犹豫:重新调整天车安装位置要请外地厂家技术人员赶过来,费时费钱。可看着柳记套笃定的眼神,刘建伟决定一试。

  没想到,仅调整了几台天车的位置,上料效率猛增25%以上。刘建伟将整条生产线全权交给了柳记套。

  随后的3个月,柳记套从炉腔、炉体等设备构造的小细节,再到对原有生产线的整体设计均提出多项优化方案。2022年2月,一期项目提前一个月投产,实现满负荷生产。青海天蓝也成为当年投产、当年达效、当年盈利的行业标杆企业。

  柳记套一战成名,“柳总工”的尊称在厂区响起。

  “柳总工”名号响彻行业是在2023年。彼时,国内负极材料市场遇冷,行业开工率下滑,青海天蓝深陷老旧坩埚炉效率低下困局。为破局,该公司决定对一期生产线进行关键升级——将传统坩埚炉改造为箱式炉,目标是将单炉装炉量从60吨提升至120吨。

  箱式炉虽成本低,却因易发“喷炉”事故成为行业难题,国内仅有少数企业掌握其安全工艺。2023年2月,柳记套向外取经,但箱式炉改造的核心技术属行业机密,最终空手而归。此后7个月,他扎根车间潜心攻关。首炉通电试验时,预判喷炉征兆仅有5分钟黄金处置窗口,柳记套带领团队寸步不离监控设备,全程监控75个小时。

  当炉体平稳冷却,整个车间瞬间被欢呼声淹没,这个中原汉子瘫坐在地,接过徒弟递来的饼子,咬了两口便沉沉睡去——那是他首次在车间入睡。

  这一突破使青海天蓝成为国内第三家掌握箱式炉改造技术的企业。改造后的箱式炉安全生产131炉,为贝特瑞、紫宸科技等世界一流负极材料企业供应高品质产品近9000吨,在行业低迷期实现了技术突围。

  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柳记套在二期项目中带领团队展开了一场全方位的技术革新——从通风排烟系统到炉窑结构,从电阻料间布局到配电室设计,每个环节都精雕细琢。

  他以近乎苛刻的目光审视着每个细节。当他发现低压配电室原设计方案存在缺陷时,立即与设计单位反复论证,最终敲定的优化方案,直接节省建设投资585万元。而在二期第二条生产线的建设中,他更是在首条生产线工艺基础上大胆创新,通过炉窑结构升级将装炉量提升至180吨。

  二期项目建设中,柳记套主导的技术优化累计节约资金2080万元,震惊了整个行业。

  2024年7月,该公司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石墨化项目二期全线建成。尽管行业持续下行,但青海天蓝始终满负荷生产,今年上半年逆势营收1.65亿元,产品良率100%,为国内4家石墨负极材料头部企业稳定供货。

  不负星光的坚守者

  随着柳记套在行业内声名鹊起,某头部企业趁该公司二期项目投产之际,向他抛出了极具诱惑力的橄榄枝。

  电话挂断,巨大的冲击在他心中掀起波澜:这笔收入是他当前薪资的数倍!女儿心心念念的新上市手机、妻子期盼的金手镯,那些曾经的奢望,霎时变得触手可及。

  为了平复心绪,他走出彩板房,双脚不自觉地迈向车间。机器轰鸣,设备有序运转,十几个身影在不同工位忙碌,柳记套的脑子突然清醒起来:我在胡思乱想些什么!自己能有今日,全靠集团支持和团队成就。若抛下一切只为私利,名声何在?

  柳记套当即拨通电话,婉拒了对方的邀约。

  命运不负奔跑者。2024年12月27日,青海会议中心灯火辉煌,青海省劳动模范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命名表彰大会隆重举行。

  当主持人念出“青海天蓝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柳记套”时,台下掌声雷动。此时的柳记套低头整理着胸前的绶带,努力掩饰内心的澎湃——就在两天前他还奋战在车间设备旁,此刻竟置身省级劳模行列。

  此刻,这个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创业史上首位异省劳模的荣誉证书,在透过玻璃的阳光照射下泛着微光,像极了他深夜加班时,车间里孤独亮着的白炽灯。

  采访结束,柳记套走向在建的职工宿舍工地,指着脚手架对记者说:“等楼盖好,大伙儿就不用住彩板房了。”阳光掠过他安全帽下花白的鬓角,映亮了胸前的劳模奖章——那上面还带着些许未拭净的石墨粉。

  此刻,1500公里外的平顶山,该集团正培训新一批技术骨干。他们或许不知道柳记套是谁,但“东引西进出海”的战略蓝图正在更多的“无名者”脚下铺展:

  在塔吉克斯坦,独立负责该集团首个海外煤矿项目安装技术工作的许宏伟,迅速成长为“六边形战士”;

  在新疆伊犁州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伊宁园区,黄志明带领团队推动该集团光伏智能制造产研基地项目有序前行;

  而在该集团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正在整理新一批赴海外项目的职工名单……

  从中原沃野到西部边疆,从简易工棚到智能厂房,这些带着平煤神马集团基因的奋斗者,以坚守诠释着一个朴素的真理:最好的种子,需要生长在最需要的土地上。就像柳记套那本被翻烂的工作手册扉页写着的——“集团培养我长大,我得把这片林子育起来”。

  而今那片高原上,渐增的新芽渐成孕育更多希望的“林子”。(白雪 刘欣宇/文图)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