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后来点,再来点……”7月17日上午10时许,位于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王店镇黄家埭附近的中铁七局通苏嘉甬项目建设现场,钢筋班组长贾中华一手拿着图纸,一边指挥着吊车把成捆的钢筋转运到基坑之下。

他的“角色”,就是钢筋“调度师”。
当天,嘉兴体感温度达到40摄氏度。站在项目103号墩基坑旁的地面上,滚滚热浪扑面而来。与施工现场一栏之隔的G60沪昆高速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正呼啸而过。
贾中华建设的是通苏嘉甬高铁海盐特大桥。桥面上跨G60沪昆高速公路,工程量大、技术要求高、质量控制难,是所在标段的关键控制性工程。采用双层结构的主墩承台,更是工程的重中之重。
“稍等一下!”眼看被吊装的钢筋就要抵达地面以下,贾中华小跑了两步抵达围栏旁边。钢铁丛林间,隐约看得到几位工人正在绑扎钢筋,角落里降温用的大风扇呼呼地“咆哮”着。

“每一捆钢筋,它的参数都是不同的。直径、长度、根数、位置,都是固定的,不能有一点差错!”贾中华说着打开手中的表格,上面密密麻麻地记载了21种钢筋的数值。
从早上5点到中午11点,再从下午3点到晚上7点半。每天,贾中华都要带着班组里30位工人绑扎100吨钢筋。
暴晒下的钢筋表面,贾中华戴着加厚手套,还是感觉烫手。“不过热归热,但是已经习惯了。”说完,他摘下厚厚的隔热手套,拧开矿泉水的瓶盖,“咕咕咕”地喝起了水。
当又一捆钢筋被放置妥当,贾中华和身边的钢筋工一起拿起卷尺,测量起下一捆钢筋的长度。

今年43岁的贾中华来自河南林州,一直在中国高铁线上服务。今年春天,刚刚结束合武高铁的建设任务,他就立刻投入到了通苏嘉甬高铁嘉兴段的任务中。
“我对高铁特别有感情,我家里的地图上面标注着每个我工作过的城市和修建过的高铁。”提起高铁的建设,他自豪不已。
随着近期高温持续,项目部在各个“清凉驿站”配置空调、冰柜、防暑药品等,整个标段1200余名工友都可以在附近的“清凉驿站”避暑降温。
“后勤保障这么到位,咱们就加油干呗!”贾中华说完,拿了一瓶冰水,转身又和工友迈进了烈日之下。(郭平刚 杨帆/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