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推广 > 正文 >

建行河南省分行引裕农“活水”润乡村沃土

  • 2025年06月19日 11:01
  • 来源:中新网河南
  • 责任编辑:经晓佳

  建行河南省分行积极响应河南省委、省政府部署,以金融之力为笔,以乡村振兴为卷,让金融的脉搏与乡村振兴的脚步同频共振,绘就一幅幅生机盎然的振兴图景。

  创新业态——构建“三农”服务新体系

  作为全国重要粮仓,河南肩负着“端稳中国饭碗”的重大使命。建行河南省分行紧跟国家和省委战略布局,以“千万工程”经验为行动指南,因地制宜推出融资融智、平台赋能等一系列务实举措,为河南各个县域量身定制“一县一策”的金融服务策略,全方位提升金融服务的精准度与综合水平。

  在组织架构革新上,该行精心打造五级贯通的乡村振兴服务队伍,省、市、县三级服务架构已稳固搭建,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服务网络的无缝贯通。这张庞大而细密的服务网络,就像一条条毛细血管,将金融服务的“血液”输送到田间地头、千家万户,让乡村也能便捷地享受优质金融服务。

  该行的服务力度更是持续加码,成果斐然。目前,该行涉农贷款余额1700亿元,其中投向粮食安全领域的贷款余额超过46亿元。这些资金化作“及时雨”,为各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注入强劲动力,助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畜牧业发展方面,该行与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携手共建河南省智慧畜牧大数据服务平台,创新推出贴合行业需求的信贷产品,为畜牧业转型升级保驾护航。在脱贫地区,去年该行重点帮扶县贷款增幅接近30%,有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乡村振兴筑牢根基。

  精准赋能——激活乡村产业新动能

  “建行的‘酥梨贷’及时解决了我们育苗、采摘的资金难题,让宁陵酥梨从‘甜果子’变成了‘金果子’!”6月16日,宁陵县小梨妹果业公司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当地酥梨产业无数从业者的心声,也展现了该行金融服务对乡村产业的强大赋能作用。

  该行以政府的农业规划为指南针,深入田间地头、生产加工车间,全面调研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创新打造了55个“豫农振兴贷”特色种植业金融服务场景,从麦田到苹果园,再到酥梨基地,覆盖众多产业集群;聚焦生猪养殖等畜牧业,优化升级“豫农惠养殖”产品。截至5月底,该行裕农贷款余额超140亿元,较2024年增幅达164%。这份亮眼的数据背后,是当地乡村产业项目的蓬勃发展。

  依托强大的金融科技优势,该行创新采用“龙头企业+”模式,为涉农产业链提供定制化、全链条金融服务。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加工,再到市场销售,加大对肉类加工、农批市场等领域的支持力度,推动乡村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让乡村产业发展更具活力与韧性。

  科技赋能——打造乡村服务新格局

  “以前缴社保、充话费都得跑到镇上,现在不出村就能办,太方便了!”社旗县陌陂镇梁桥村村民的话语中满是欣喜,这背后离不开该行精心构建的“裕农通”线下助农网络。

  2024年,该行将服务网点延伸至乡村,在全省村委会、乡村超市等人员聚集场所设立1.36万个“裕农通”服务点,累计服务乡村客户664万户,办理民生交易346万笔,惠及495万家农户,真正实现了金融服务不出村。

  在线上服务领域,“裕农通”App成为乡村线上服务的超级平台,集成金融服务、智慧村务、生活缴费等多项功能,不仅是村民办理金融业务的便捷窗口,更是申请“裕农快贷”的重要入口。目前,河南已有136万个注册用户,手机摇身一变成为新农具,数据化作新农资,数字金融在乡村落地生根,为乡村生活带来全新变革。

  担当责任——展现金融为民新作为

  “离开校园20年还能重返课堂,既学到了新知识,又拓展了合作渠道,收获颇丰!”参加前段时间该行与河南省农业农村厅联合举办的培训班的种业公司负责人感慨万分。

  自2018年底启动“金智惠民”工程以来,建行在全国累计开展现场培训7.8万期,惠及683万人次,为乡村振兴培育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今年5月,该行举办金融服务“三农”主题培训,汇聚政府、企业、专家等多方力量,共同为农业强省建设出谋划策,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该行积极拓展服务边界,通过“建行生活”构建丰富多元的民生消费生态,满足乡村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以“劳动者港湾+”为载体,传递金融温度,为户外劳动者、乡村居民提供休息、饮水、充电等暖心服务;持续开展金融知识普及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提升乡村居民金融素养,守好大家的“钱袋子”。(杨璐)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