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推广 > 正文 >

工行河南省分行多措并举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 2025年04月29日 09:51
  • 来源:中新网河南
  • 责任编辑:经晓佳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工行河南省分行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工总行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及工作安排,充分发挥国有大行“头雁”作用,通过创新金融产品、优化服务模式、深化政银合作等举措,助力民营经济提质增效、行稳致远。

  加大信贷投放,破解民企融资难题

  为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工行河南省分行深化融资协调机制,开展“工助民企”行动,截至2025年3月末,民营企业贷款新增301亿元、同比多增180亿元。

  数据的背后,是该行各机构加快响应速度,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系列行动与实践。

  铜加工行业原料成本高、产业链条长,企业流动资金常因市场变化而面临考验。河南巩义某电缆有限公司经过二十余年深耕,已发展成为电线电缆行业的佼佼者。企业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其产品还远销拉美、东南亚、非洲等国际市场。但随着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企业急需扩大产能,升级智能制造生产线,资金则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

  工行河南郑州分行在走访中了解了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得知企业在完成智能生产线升级后,因产能提升导致原材料用量增多,但采购资金不足致使生产线不能饱和运转。针对该情况,客户经理为企业推荐“专精特新贷”区域特色产品,基于销售收入规模、纳税等级、研发投入等为企业测算融资额度,并在5天内完成贷款审批与发放。

  “这笔贷款就像精密轧机上的润滑剂,让转型升级不再卡顿。”公司负责人表示,“充足的原材料让生产效率大幅提升,订单交付能力提高了三成,这真要感谢工行。”

  创新金融产品,满足民企多元需求

  “郑州万邦贷”“开封民族乐器贷”“南阳药材贷”“洛阳全蝎贷”“安阳花生贷”“食品贷”“经营快贷”“种植e贷”“科创贷”……该行各机构结合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民营企业特点,通过精细化分类、动态化适配,为民营企业提供更精准、更高效的金融服务。

  截至目前,该行从“涉农”“小微”到“文旅”“消费”,在多个领域创新推出260余种金融产品与业务,打造差异化服务方案,满足民营企业多元需求。

  今年以来,文旅产业加速发展,消费需求加快释放。工行河南开封分行推出“汴梁文旅贷”,为开封市文旅融合行业产业链上下游民营企业提供专项融资。

  该行优化信贷评分体系,设计了“汴梁文旅贷”打分卡。“打分卡上我得了92分,工行通过精准的评级、科学的测算,为我提供了150万元的信贷资金。”当地一家餐饮企业负责人侯先生对打分卡印象很深。“有了工行的支持,我计划着在景区周边再开几家小店,让更多游客尝尝开封的老味道。”

  食品产业,是河南鹤壁淇县主导产业之一。工行河南鹤壁分行创新推出区域性特色产品“淇县食品贷”,为助推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定制化金融服务。

  县内一家食品加工企业因原材料集中采购及生产线升级面临短期资金压力,工行河南鹤壁分行走访获悉情况后,通过“绿色通道+专属产品”组合服务,仅用1个工作日即为企业发放300万元贷款,以“工行速度”护航民营小微企业把握市场窗口期。企业负责人连声感谢工行的“雪中送炭”。

  深化政银协作,增强民企服务合力

  该行持续深化政银合作机制,加强与政府、工商联等机构的互动协作,推动辖内机构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围绕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客群,对照融资协调机制“5项标准”,全面开展走访摸排。截至3月末,“申报清单”、“推荐清单”、授信户数指标均位列市场前列。

  工行河南商丘分行联合商丘市工商联协会举办“为民营企业经济发展助力,践行国有银行责任担当”银企对接会,吸引30多家民营企业参加。会上该行解读了针对食品、餐饮等行业的融资以及其他金融服务产品,并现场与企业达成意向合作金额5000万元。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民营企业“大显身手”正当其时,金融支持助力发展责无旁贷。工行河南省分行将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结合“五篇大文章”等工作,坚持主动靠前发力,精准配置资源、改善服务质效,以金融“活水”激发民营企业活力,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完)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