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推广 > 正文 >

浙商银行郑州分行:票据业务助力在豫实体企业发展

  • 2024年10月23日 17:25
  • 来源:中新网河南
  • 责任编辑:李新贺

  近年来,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经营需求的多样化,金融机构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成为了重要的课题。浙商银行郑州分行践行“善本金融”理念,通过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票据综合服务方案,显著提升了对在豫实体企业的支持力度。近三年来,该行利用票据产品,累计为600余家民营企业提供了票据融资支持,有效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利用票据综合服务 保障电力企业稳定供电

  河南省某电力企业,作为一家利用秸秆发电的初创企业,在政府的号召下,尽管面临产能压缩的挑战,依然坚持正常供电,为保障民生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由于企业处于发展初期,资金流紧张,且其供应商多为小而分散的小微企业,对银票结算和现金结算有较高依赖,对其他结算方式接受度较低。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浙商银行郑州分行依托票据全生命周期循环经营的成果,为企业设计了“1+N商票模式+跨行贴现+再贴现”的一揽子票据特色服务方案。通过分行对核心企业承兑商票的增信,消除了上游企业对资金变现的担忧。同时,线上化的融资流程使得异地供应商能够轻松办理,从而接受了商票结算方式。

  这一金融服务方案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及时的资金支持,还帮助企业实现了生产经营的良性循环。截至2024年8月末,浙商银行郑州分行为17家上游小微企业供应商提供了87笔共1.32亿元的贴现资金支持,贴现利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受到了客户的好评。

  深耕铝加工产业链 支持链上中小企业发展

  河南省凭借其完整的铝加工产业链条,已经成为铝加工行业的重要基地。从电解铝到铝循环利用,这一全产业链的布局不仅增强了河南铝加工行业的竞争力,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然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产业链中的中小企业客户在资金流和支付结算方面面临着挑战。

  为了更好地服务这一区域特色行业,浙商银行郑州分行深入行业和园区,深入了解企业的经营现状、痛点难点以及金融需求。企业普遍习惯使用现金及票据进行支付结算,而如何有效盘活票据资产、提高支付效率、节约财务成本成为了企业财务部门关注的焦点。

  针对这些需求,浙商银行票据服务团队主动上门,为企业介绍了包括全线上的直通车开票、跨行贴现、无感支付以及“票据池”在内的一系列全生命周期票据服务方案。这些服务不仅贴心,而且产品过硬,使得浙商银行的票据产品在铝加工行业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在过去三年中,浙商银行郑州分行通过票据产品累计服务了24家铝加工行业客户,提供融资支持超70亿元。这一成绩不仅体现了浙商银行对区域特色行业的深耕,也展示了其在支持产业链中小企业客户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科技赋能票据服务 助力核心企业产业升级

  河南省某企业是我国新材料制造业的龙头民营企业,荣获“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等称号。近年来,企业发展势头蓬勃,行业景气度持续提升,企业行业地位不断增强。目前,企业下属子公司超过60家,产品涉及产业众多,生产基地分布在9个省份。

  为进一步支持核心企业产业升级走出去的需求,浙商银行票据服务团队深入企业及其子公司,提出了“1+N商票贴现服务”的创新综合服务方案。该方案利用票据链技术,实现了信用的有效传递,简化了贴现业务流程。同时,通过科技赋能,该方案还实现了“一次预审+跨行快速贴现”,单笔贴现业务全流程仅耗时30分钟,遍布全国的上游供应商足不出户即能高效实现支付结算和票据融资,有效解决了开户成本高和地理距离远等问题。

  核心企业的财务人员表示,该模式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还稳定了企业在上下游供应链中的关系,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拓展提供了有利的金融支持。目前已有8家上游企业采用浙商银行的特色产品进行结算融资,预计未来将有20余家上游企业采用浙商银行的特色产品进行结算融资,进一步促进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下一步,浙商银行郑州分行将持续发挥票据业务经营优势,增强票据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继续推动票据科技金融及区域“1+N”产业链票据场景应用,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为服务在豫实体企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董易舒)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