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环境好、设施齐全,专业人员服务很贴心,真是养老的好地方!”11月5日,在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中心敬老院的活动室里,97岁的张玉英正悠闲地做理疗,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平日里,她或与几位老友聊天,或观看喜爱的电视节目,晚年生活快乐而充实。

张玉英的晚年幸福生活,正是淮阳区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从“养老难”到“养得好”,从“有保障”到“有品质”,淮阳区以守正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积极探索全域养老服务新路径。
从“老破小”到“安心家” 养老设施焕新颜
曾几何时,设施陈旧、服务单一、安全隐患突出,是困扰不少城乡养老机构的现实难题。淮阳区部分乡镇养老机构由于建设年代较早,已难以满足现代养老服务需求,一些民办机构也因缺乏规范管理而存在风险。
面对上述问题,淮阳区坚持破立并举,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深入开展“五大排查”行动,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老破小”幸福院和民办养老机构开展专项整治。全区累计撤并养老院23所、整改提升养老院5所,并对保留的45家养老机构消防审验历史遗留问题进行全面化解,筑牢安全运营的制度底线。
破旧更需立新。淮阳区以城区为重点,着力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通过盘活闲置公共资源,将原县委机关大院、县粮食局办公楼改造为区第一、第二养老服务中心,规划建设中心敬老院、沁园春医疗养老社区,投资改造西城社区育德等7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目前,全区已实现每个街道1处养老服务设施,每个社区1处养老服务场所,累计改造面积3万平方米,设置床位572张,城区养老服务的可及性与专业性同步提升。
“养老不离家” 农村老人心愿实现了
“养老不离家”是许多农村老人最朴素的愿望。郑集乡邓楼村70多岁的邓同尚对此感受尤为深刻。他虽有一儿一女,但子女长期在外务工,家中无人照料其生活起居。“孩子在外面不容易,我不想给他们添麻烦。”邓同尚的话道出了许多农村空巢老人的心声。
转机出现在官路边村老年驿站的建成。经家人协商,邓同尚入住该驿站。因曾患中风,邓同尚初来时需依靠代步车行走。在这里,邓同尚不仅能享受到营养均衡的餐饮、专业化的日常照护和健康监护,还能接受系统的康复训练。“现在好了,人胖了,精神头足了,走路也有劲了。”邓同尚开心地说。如今,邓同尚的生活质量得到保障,幸福感显著增强。邓同尚的经历是淮阳区破解农村养老难题的一个缩影。
在乡村,淮阳区对14家敬老院进行改造,推动其转型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将曹河乡朱庄小学、大连乡谷堆庄小学等12处闲置校舍改造为社会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对鲁台镇葛营、大连乡大朱等10个村级养老服务站点进行改造升级,完善设施,拓展功能,为周边老人提供日间照料和助餐等服务,切实打通农村养老“最后一公里”,逐步形成多元化供给格局,实现农村养老服务网络全覆盖。
医养结合让养老更有“医”靠
在养老与医疗深度融合方面,淮阳区探索出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
王店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与淮阳区第二医疗集团王店分院建立紧密协作机制,实现互联互通。该中心开通就医绿色通道,医护人员可在3分钟内抵达养老中心处理紧急情况。“以前老人生病,我们要联系医院、找医生。现在医生就在身边,心里踏实多了。”该中心护理员李秀平开心地说。
在医养康养领域,淮阳区依托淮阳5A级景区资源禀赋,积极发展“文旅+养老”模式。新建的淮阳沁园春医疗养老社区、淮阳区中心敬老院均与银龄世界(周口)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签订委托运营协议,共同探索康养旅居服务模式,吸引外地老年群体来淮阳休闲养老,领略古城自然风光。淮阳区还根据老年人“健康养生、喜爱旅行、追求品质”等多样化需求,实施“南飞过冬、北漂避暑”老年旅行项目,推动中老年群体享受全国范围内的康养换住服务,开创“养老+文旅”融合发展新局面,让老年人晚年生活焕发新光彩。
专业力量赋能 养老服务提质增效
提升养老服务质量,专业力量是关键。淮阳区积极引入专业运营力量,通过市场化运作,先后引进河南厚朴、上海天佑、海南银龄等大型养老服务企业,以公建民营等模式推进高标准运营,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持续提升全区养老服务标准化与专业化服务水平。目前,该区24所民办养老机构实现专业化管理,服务满意度超95%。
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直接关系到养老服务的质量。淮阳区组织开展护理技能、应急处置等培训,实现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100%。同时,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招录专业社会工作者等方式,不断充实基层养老服务队伍,有效保障服务力量的稳定性与专业性。
在推动养老服务智能化、精准化发展方面,淮阳区围绕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提供助餐、助浴、助洁等“六助”服务,实现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高效匹配。智慧养老逐步成为提升全区养老服务质量的重要支撑。
强化要素保障 筑牢可持续发展基础
养老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用地、用房、资金投入等要素保障,淮阳区严格落实人均不少于0.2平方米的标准,将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明确要求新建居民住宅区按每百户不低于30平方米的标准配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目前,该区已有9个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投入使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能力得到有效增强。在财政投入方面,该区每年将财政预算收入的2%用于养老服务。对登记备案的养老机构,按每张床位1500元-20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按实际入住老年人每人每月100元的标准发放运营补贴。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鼓励将公益慈善募捐资金用于养老设施建设和助老服务,加快形成多元投入格局。
养老工作是民生大事,更是民心工程。淮阳区坚持标准化建设、连锁化运营、品牌化打造、智能化服务、规范化管理,全面提升养老服务品质;积极发挥政策效能,激发各类服务主体活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构建起居家、村(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为这座古城稳稳托起幸福“夕阳红”。(侯俊豫 李国阁 白雷/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