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河南新闻9月23日电 (张楠)“这莜面窝窝筋道爽滑,你们展台开到哪天?我得带家人再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简称全国技能大赛)展示交流馆内,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莜面饮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贾银凤的展位前人头攒动。赛事办展期间,带着莜麦粉气息的莜面香,成为当地众多食客慕名前来的缘由。

莜面是由莜麦(即裸燕麦)加工而成的一种传统主食,主产区位于中国北方高寒地区。莜麦具有生长期短、耐寒耐旱的特点,营养价值高,蛋白质含量达15%,并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B族、钙、铁和亚油酸等成分。
“我们的原料全从内蒙武川带来,那可是莜麦的‘黄金生长带’。”贾银凤手指展台上饱满的莜麦粒介绍,地处大青山北麓的武川平均海拔千米以上,两千多年的莜麦种植史孕育出高蛋白、富纤维的“高原珍宝”。现场游客品尝后连连感叹:“健康食品还能这么好吃!”
2008年11月,“武川莜面制作技艺”被列入呼和浩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经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批准,正式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贾银凤被评为呼和浩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武川莜面制作传承人,2019年,贾银凤被命名为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莜面饮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这个被当地人称作“嫁给莜面的女人”是武川莜面的第四代传承人,8岁随母亲学推窝窝、搓鱼鱼,贾银凤笑称自己是“莜面养大的孩子”。
几十年的守正创新下,她不仅掌握了窝窝、鱼鱼、山药鱼子、山药糕、圪团、饺饺、山药条条、煮鱼子、块垒等上百种武川莜面的制作方法,更妙用菠菜、胡萝卜等蔬菜汁调和出五彩莜面,让莜面有了多样口感。不断求新的贾银凤近年来又推出观赏性莜面,使之成为武川莜面展览的别致载体。
一碗莜面的背后,还藏着带动当地妇女就业的温情故事。“培训完的妇女有的进酒店当主厨,有的自己开餐馆,即使是做小时工也能贴补家用。”贾银凤在武川建立传承基地,五年带动三百余人就业。更让她自豪的是,这些年莜面制作已走进众多校园,六千余名学生通过亲手搓鱼鱼、捏窝窝,感受到“舌尖上的非遗”魅力,成为这项技术传承发展的未来火种。
今年是贾银凤第三届参加技能大赛的展示交流环节,从武川县到全国各地,她带着武川莜面在多个城市传承记忆。“守正不是守旧,我们要让年轻人爱上传统味。”她正研究将莜面与新时代口味融合,让这份来自塞北的健康馈赠,成为更多人吃出好身体的日常选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