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河南新闻9月15日电 (张楠)“龙头左甩,脚步扎稳!”河南焦作太极拳博物馆广场上鼓点如雷,焦作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龙狮的代表性传承人杨飞龙一声喝令,少年们手中的“龙头”应声腾空。

“舞龙竟能这般震撼,鼓点一响,血脉都在共鸣!”来自澳大利亚的华裔女孩张恰恰奋力挥动龙杆。这条令少年们血脉贲张的“飞龙”,正是杨飞龙扎根豫北乡村二十余年的创新成果。这项发源于焦作市武陟县西陶村的民俗技艺,如今以“一人舞一龙”的独特形式走向全国。
清同治年间,武陟县西陶村杨氏武堂掌门人杨鸿汶精通长拳、洪拳、查拳。在频繁的庙会庆典中,他逐渐对狮舞表演产生浓厚兴趣,并将武术的刚猛利落融入传统狮舞——踢腿如拳风横扫,腾跃似鹞子翻身。这种“舞武一体”的独特风格,杨鸿汶将其命名为西陶武狮。
西陶武狮在西陶村持续传承发展,从杨鸿汶到杨麦成(杨飞龙祖父)的三代传承,表演虽限于乡间庙会,但其融合武术的硬朗风格在当地独树一帜,成为黄河北岸民俗活动的压轴戏。
西陶舞狮传到杨飞龙已是第五代。2000年杨飞龙随祖父赴广州表演,首次目睹南狮在梅花桩上轻盈跳跃、举重若轻的技法。“看似轻缓,实则力透桩木!”南狮的精妙技法令杨飞龙彻夜难寐,遂在祖父支持下奔赴佛山拜师南狮传承人黄钦添。
2007年,杨飞龙携南狮技艺返乡。他将南狮的轻巧步法、高桩技巧注入家传武狮,创新改编“大跨度梅花桩飞狮”“瑞狮爬高杆”等节目,动作更惊险流畅,西陶武狮自此焕发新生。
如果说融合南北狮舞是机缘使然,那么对舞龙技艺的革新,则是杨飞龙在成功改良西陶武狮后的主动求索。2015年杨飞龙在庙会上看到飞龙表演,彼时深受启发的他道:“我想发展的不只是舞狮还有舞龙,想把这项技艺发展的更好,就要融百家之所长守正创新。”杨飞龙立刻着手再创新西陶舞狮。
谈及从“狮”到“龙”的灵感迸发,杨飞龙说:“舞龙道具上,我们四次改进最终定型圆筒灌风龙身,甩动时风力充盈,龙身可腾至数米高。”他还结合太极步法与武术套路,创编出了“飞龙九式”标准化动作,单人即可操控长龙盘旋和低掠,融合创新的“黄河飞龙”就此诞生,成为西陶武狮百年脉络中开出的新枝。
在不断传承创新的过程中,杨飞龙及其团队搜集大量关于西陶舞狮历史文化论证资料,进行整理留存。在相关部门与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12月,西陶武狮被焦作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如今的西陶武狮有龙有狮,便将它更名为黄河龙狮。黄河飞龙是黄河龙狮项目的一种表演形式,目前已成为全民健身项目,它突破了传统舞龙限制,小到两三岁、大到七八十都可以舞动。”杨飞龙说,近年来“黄河飞龙”全国传承团体逾百家,展现出传统民俗技艺在当代的活力。
如今西陶村的黄河龙狮文化合作社,常常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团,杨飞龙说:“飞龙诞生在黄河岸边,是黄河流域百姓的智慧结晶,愿这条飞龙带着黄河魂,在每次挥杆中都能传递出黄河文化的蓬勃生命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