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河南新闻9月9日电 (张楠)教师节前夕,位于河南焦作的省级王小建黄河泥埙大师工作室里,河南省省级乡村工匠名师、黄河交通学院教授王小建正手把手指导学生捏制泥埙。泥土在他们指间旋转、成形,空气中弥漫着黄河胶质泥特有的气息。

这位焦作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泥埙代表性传承人,三十余年来将古老的埙乐文化带进了多所高校,被学子们亲切称为“老师父”。
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距今已有七千多年历史。王小建制作的黄河泥埙,以黄河胶质泥为原料,坚持纯手工制作,2016年入选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传清康熙年间,怀庆府工匠治水思乡,以黄河泥捏埙吹奏乡曲,音色苍茫辽远,黄河泥埙由此绵延流传。

“第一次听到埙声,我就被那种苍茫深邃的音色震撼了。”王小建回忆道。上世纪90年代,还是部队文艺兵的他因买不起昂贵的陶埙,决定自己动手制作。经历无数次失败后,他终于用故乡的黄河泥成功制出第一枚埙。
从此,王小建与黄河泥埙结下不解之缘。他坚持纯手工制作,每只埙都独一无二,在保证音准的前提下,创新地在埙体上雕刻字画、民俗图案,使朴拙的泥埙成为承载黄河文化的艺术精品。他研发的五音孔埙等黄河泥系列乐器,获多项发明专利。其作品被河南博物院、二里头博物馆、乐圣朱载堉纪念馆等全国多家博物馆及多位专业演奏家收藏。
更难得的是,王小建将传承视为己任。作为多所高校的兼职教授,王小建自2019年起先后受聘于郑州师范学院、河南理工大学、黄河交通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等院校,系统传授埙艺。他牵头在多所高校及社会团体中成立黄河泥埙乐团,培养大批优秀传承人与弘扬者。

“传统艺术不能曲高和寡,要走进普通人尤其是青年学生中。”王小建说,学生们通过捏埙、吹埙,逐步认识并热爱母亲河的文化内蕴。东南大学、中国音乐学院等暑期实践团队曾专程到访他的工作室,这些青年学生们为千年埙艺的魅力所折服。
2022年,黄河交通学院成立黄河泥埙艺术学院,进一步推动这项古老技艺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系统化。王小建作为领军者,将埙的制作、演奏与理论研究深入结合,使黄河泥埙真正成为黄河文化的一张名片。
在学生们心中,王小建是真正的“大师父”。他常说:“我用黄河泥做埙,用黄河埙吹奏黄河音乐,用黄河音乐传播黄河文化,这就是我的使命。”
这个教师节,王小建依然忙碌在工作室和学校之间。指尖泥土翻飞,埙声呜咽悠远,如同跨越千年时光,诉说着亘古绵长的黄河文化。在这位“老师父”手中,古老技艺正焕发新生机,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