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社会与法 > 正文 >

开学季|这些校园骗局,师生家长必看

  • 2025年09月08日 16:50
  • 来源:中新网河南
  • 责任编辑:经晓佳

  开学季来临,工行河南省分行聚焦中小学和大学生群体易中招的金融诈骗场景,发布金融反诈指南,助力师生家长织密金融“防骗网”。

  虚假缴费诈骗:冒充老师的“转账陷阱”

  诈骗套路:骗子潜入班级微信群后,模仿老师的头像、昵称,发布“缴纳教材费”“军训服装费”“课后服务费”等虚假通知,附上私人收款码或转账链接,诱导家长“尽快缴费”。不少家长因信任群内信息,未核实就直接转账,事后才发现被骗。

  反诈指南:看到群内或私信的缴费通知,先通过电话、当面沟通等方式联系班主任核实,不直接点击陌生链接、扫描非官方二维码转账;若发现群内有“高仿老师账号”,立即提醒群主踢除并告知其他家长。

  信息泄露衍生诈骗:用孩子信息“套钱”

  诈骗套路:骗子以“登记新生信息”“拉进官方家长群”为由,向家长索要孩子的身份证号、录取通知书照片、家庭住址,甚至家长的银行卡号。随后利用这些信息伪造身份,发送虚假或违法信息,诱导家长转账。

  反诈指南:仅通过学校官网、班主任推荐的正规渠道登记信息,陌生平台、陌生账号索要信息一律拒绝;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敏感信息,不要通过不安全渠道发送;接到“孩子出事要打钱”的电话,先联系学校老师或孩子本人确认,不盲目转账。

  虚假兼职&助学岗诈骗:“先交钱”就是骗局

  诈骗套路:骗子在校园论坛、社交平台发布“校园代理”“线上助教”“高薪日结兼职”等信息,以“缴纳押金”“购买培训资料”“垫付货款”为由让学生交钱,收款后要么失联,要么诱导学生参与“刷单返利”“网贷冲业绩”等违法活动,进一步套取资金。

  反诈指南:学校官方勤工助学岗位,只会通过校官网、学生处或辅导员通知,不会要求“先交钱入职”;遇到“兼职要交押金、培训费”的情况,直接拒绝,正规兼职无需提前付费;不相信“轻松月入几千”的兼职宣传,避免因贪利落入陷阱。

  高价入学用品诈骗:“学长学姐”的推销别轻信

  诈骗套路:骗子冒充“学长学姐”,以“学校强制购买被褥套装”“内部渠道低价军训服”“英语四级必买资料”为由,向新生推销高价劣质商品。部分骗子还会以“帮你代缴费省麻烦”为由,索要学费、住宿费等费用,卷款后失联。

  反诈指南:学校统一采购的被褥、军训服等用品,会通过官方渠道发布通知、收取费用,不会由“学长学姐”私下推销;对主动搭讪的“学长学姐”推销,保持警惕,可向辅导员确认“是否需要购买相关用品”;学费、住宿费等大额费用,务必通过学校指定的银行账户、官方缴费平台缴纳,不委托他人代缴。

  教育培训诈骗:“考证保过”是幌子

  诈骗套路:骗子以“英语四六级保过”“计算机二级内部资料”“考研专业课押题”为噱头,通过“免费试听课”吸引学生报名,收取高额培训费后,要么提供无效资料,要么直接失联。部分骗子还会诱导学生办理“培训贷”,让学生背负贷款却未获得相应服务。

  反诈指南:正规培训机构不会承诺“保过”,考试没有“内部捷径”,不相信“不过全额退款”的虚假宣传;报名培训前,查询机构资质,签订正规合同,明确培训内容、费用、退款条款;不办理“培训贷”,避免因无力还款影响征信。

  刷单返利诈骗:“轻松赚钱”全是违法陷阱

  诈骗套路:当前刷单诈骗已从单一“兼职刷单”升级为多种套路叠加,尤其针对大学生群体。

  “兼职+中奖”双诱导:骗子先在校园群、社交平台发布“线上刷单兼职”,承诺“每单返利5%至10%”,同时附赠“陌生快递中奖卡片”,称“完成3单刷单可激活中奖资格(奖品多为手机、平板电脑)”,让学生误以为“赚钱+中奖双丰收”,主动加大投入。

  “卡单+解冻”套资金:学生完成前几单小额刷单并收到返利后,骗子会以“系统卡单”“订单异常”为由,声称“需缴纳解冻费才能恢复提现”,解冻费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学生转账后不仅无法提现,还会被直接拉黑。

  反诈指南:记住“两不两必”,即不参与、不相信,牢记所有“刷单返利”均属违法,不存在“正规刷单”,遇到“兼职刷单”信息,无论诱惑多大,直接忽略;必核实、必报警,若有人以“中奖”“解锁权限”为由让你刷单,先通过国家反诈中心APP、学校保卫处核实;一旦发现被骗,立即保留聊天记录、转账凭证,拨打110报警,同时告知家长和老师。

  校园贷、征信诈骗:“低息便捷”藏着无底债务坑

  诈骗套路:当前校园贷诈骗已延伸至“借贷-征信-注销”全链条,学生稍有不慎就会陷入多重陷阱。

  “无门槛借贷”陷阱:骗子以“低利息、无抵押、秒到账”为噱头,在校园周边、社交平台招揽学生借款,合同中却隐藏“砍头息”(借款1万元先扣2000元手续费)、“高额违约金”(逾期一天收5%利息),学生借几千元,半年后可能滚成几万元债务,还会遭遇暴力催收(打电话骚扰家长、贴催收海报)。

  “注销校园贷”诈骗:骗子冒充“金融平台客服”,以“你大学期间注册过校园贷,需注销否则影响征信”为由,诱导学生下载陌生APP,要求“先转账至指定账户验证还款能力”,或通过屏幕共享功能窃取银行卡信息、验证码,盗刷资金后失联。

  “变更贷款人”圈套:部分骗子针对有校园贷记录的学生,声称“可帮你将贷款人变更为他人,免除还款责任”,但需缴纳“变更手续费”,学生转账后不仅未变更信息,还会因逾期影响个人征信,甚至被平台起诉。

  反诈指南:做到“三拒绝一警惕”,即拒绝超前消费,按生活费规划支出,不盲目购买高价电子产品、奢侈品,从源头避免因资金缺口接触校园贷;拒绝陌生借贷,正规贷款需通过银行、国家认可的金融平台,绝不通过陌生链接、私人账号借款;拒绝“征信修复”,个人征信由央行统一管理,不存在“花钱修复”“注销就能洗白”,遇到声称“能改征信”的人,直接判定为诈骗;警惕陌生客服,接到“注销校园贷”“征信异常”的电话,先通过官方APP、官网核实,不下载陌生软件,不透露银行卡信息和验证码。

  除牢记以上反诈指南之外,师生家长还需养成主动核实官方信息、保护支付安全、传递反诈知识3个“防骗好习惯”。如果不幸遭遇诈骗,一定要第一时间保留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对方账号等证据,拨打110报警,不要因害怕隐瞒,及时处理才能最大程度减少损失。(完)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