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河南新闻9月2日电 今年以来,河南新乡长垣市人民法院以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为抓手,打造“全程调解、庭所联动、流程闭环”三维联动解纷模式,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用司法力量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保驾护航。
全程调解织密“防波堤” 化解矛盾在诉前
“我根本就没借过这么多钱!”今年初,一场借贷纠纷让多年好友李某某与张某某闹上法庭。长垣市人民法院方里人民法庭承办法官胡新莉接手案件后发现,双方借款时间跨度长、直接证据不足,仅靠几段录音难以定案。
庭审中双方争执激烈,但胡新莉敏锐察觉到,二人多年生意往来积累的情谊仍在,具备调解基础。庭审结束后,她采用“背对背”调解法,一方面向张某某释明失信惩戒后果,另一方面引导李某某体谅对方生活困境。经过多轮耐心沟通,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且在调解书送达后,法官持续跟进答疑,确保协议顺利履行。
这样的案例在长垣市人民法院并非个例。近年来,该院聚焦“矛盾化解在前端”,从“庭前、庭后、判前、执前提醒”四个环节发力,构建全流程调解体系。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长垣市人民法院共调解成功民事案件2051件,7个法庭人均结案370.2件,恼里、魏庄、方里三个法庭调解率均超58%,服判息诉率等质量指标稳居新乡市人民法院前列。
庭所联动激活“协同力” 破解纠纷在基层
“视频终于删了,店里生意也慢慢恢复了,太感谢你们了!”今年2月,赵某经营的餐饮店因被同行王某在某社交平台发布“模仿”视频,声誉受损引发纠纷,双方从线上争执到线下对峙,矛盾愈演愈烈。
蒲西街道人民法庭受理该案后,迅速意识到案件虽标的额不大,但涉及网络名誉侵权,若处理不当可能引发更大范围的舆论风波。法庭当即启动“庭所联调”机制,联合属地司法所开展调解。短短几天,王某便主动删除视频,在社交平台和朋友圈公开道歉并赔偿损失,赵某也表示谅解,一场发酵多日的网络纠纷就此平息。
这一高效解纷模式的背后,是长垣市人民法院与司法局、各乡镇(街道)构建“双向赋能”基层治理格局运作的结果。2023年以来,该院所辖7个人民法庭分别与各乡镇司法所建立常态化联动机制,通过“司法融入治理、治理反哺司法”的路径,就地化解各类纠纷2300余件,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解决“心头事”。
流程闭环提升“执行力” 案结事了暖民心
“原本以为要打很久的官司,没想到法官不仅帮我们厘清了责任,还解开了心里的疙瘩。”前不久,长垣某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与村民吕某因土地租金支付问题诉至恼里法庭,调解初期双方各不让步,案件一度陷入僵局。
法庭随即转入庭审程序,依法对当事人财产采取保全措施,并在判决作出后,针对原告的上诉意愿,法庭开展细致的判后疏导,让双方清晰了解判决背后的法理与情理。最终,原被告均表示服判,未提出上诉,真正实现了“胜败皆服、案结事了”。
这起纠纷的圆满解决,是长垣市人民法院创新“家门口诉讼”模式的成果体现。该院在7个人民法庭同步设立诉讼服务中心,集成“调立审执”全流程功能,形成“受理-调解-审判-执行”的闭环体系。同时建立判后答疑机制,既解当事人的“法结”,更解“心结”。如今,走进长垣市人民法院,群众都能享受到“一站式”诉讼服务,感受到司法的温度与效率。
从化解邻里矛盾到护航企业发展,从破解网络纠纷到平息土地争议,长垣市人民法院正以“小切口”服务“大民生”,用一个个具体案件的公正处理、一次次耐心细致的调解疏导,将司法为民的初心落到实处,在基层治理的画卷上,持续绘就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长垣新“枫”景。(王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