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社会与法 > 正文 >

听子弟兵讲“我心中的抗战”

  • 2025年08月01日 19:46
  •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 责任编辑:经晓佳

  核心提示

  在14年抗日战争中,无数中华儿女投身抗日救国洪流,涌现出一批批舍生取义的抗日英烈,留下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凝聚成穿越时空的伟大抗战精神。本报今日推出“我心中的抗战”特刊,听人民子弟兵追忆他们最为难忘的抗战英雄和英雄事迹,讲述他们以抗日英雄为榜样,在部队建立功勋的故事。

  李彬:练就“鹰眼”机务尖兵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徐东坡 通讯员 梁世超 白秀冉

  “参军前,我就从课本上学过杨靖宇将军的事迹。参军后,在军史馆看到他的遗物,了解到他啃树皮吃草根仍坚持血战的更多细节,我对他愈发敬仰,也读懂了‘军人’二字的分量。”7月28日,空军驻豫某部机械师李彬对记者说。

  1987年出生的李彬已入伍19年。在学生时代,杨靖宇将军忠诚、坚韧、抗日救国的事迹,点燃了他内心的火焰,让他毅然选择参军报国。

  想当个好兵并不容易。在新兵连时,李彬的器械训练总不及格,甚至想打报告放弃。“每当这个时候,杨靖宇将军在弹尽粮绝情况下仍坚持战斗的画面就会浮现在脑海,激发我的斗志。”李彬说。经过苦练,他以全优成绩通过考核,成为一名机务兵。

  一颗松动的螺丝、一条细小裂纹就有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机务工作者要有一双“猎鹰的眼睛”。李彬刻苦钻研,不断提升本领,逐渐成长为一名技术过硬的机务尖兵。

  2024年8月的一天,部队开展跨昼夜飞行训练,机场地表温度达四五十摄氏度,高温下高强度的保障任务让大家疲惫不堪。但为了第二天的飞行安全,他带领机组成员仔细检查飞机每个部位。“快来看,这里有情况!”顺着李彬手指的方向,可以看到轮毂内侧有一条不起眼的裂纹。这条裂纹不大,却很深,很可能会影响飞机起降安全。他立即带领机组成员对机轮开展深度检查,并顺利排除故障,后因此荣立三等功。

  “杨靖宇将军用生命捍卫国土,我们将每一次检查做到极致,守护好战友和翱翔蓝天的战鹰,就是对英烈的最好告慰。”李彬说。

  机场上,战鹰腾空而起。战场环境和战争形态在变,不变的是“忠诚、担当、精武、奉献”的强军信念,英雄的精神之火在一代代军人心中熊熊燃烧。

  杨审:时刻保持冲锋姿态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周晓荷 通讯员 刘扬 吴成成

  “我们连队曾奉命在山西右玉阻击日军,先辈们浴血奋战,连队战旗飘扬不倒……”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第83集团军某旅某连军营里,杨审为新入连官兵讲述光荣连史。

  杨审,南阳人。从入伍时一名懵懵懂懂的新兵,到如今带出一批批好兵的老班长,他将16年的青春奉献给了军营。

  “我最佩服的是狼牙山五壮士,他们宁死不屈、战斗到底,最后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悬崖……”杨审说。

  尊崇英雄,争当英雄。2009年,刚满18岁的杨审毅然选择投身军营,来到了前身为“杨靖宇支队”的铁拳红军旅,连队光荣的历史,时时提醒着杨审保持冲锋的姿态。16年间,在跨域联合战术演习、抗洪抢险等重大任务面前,他始终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精神。

  2017年,杨审所在旅接到前往南苏丹维和任务,他第一个报了名。面对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和复杂的战术演练,杨审始终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体能比不上年轻同志,就加班加点练,别人跑轻装他跑武装;外语基础不好,就废寝忘食学,集训期间,手抄了四本日常外语词汇。最终,杨审成功通过选拔考核。

  在南苏丹执行任务期间,当地局势动荡,武装冲突时有发生,他每天背着30多公斤的装备巡逻,主动承担最危险的前哨警戒任务。一次,维和部队驻地爆发冲突,数百名民众涌向营门寻求庇护。杨审主动请缨带领应急小组处置,面对情绪激动的人群,他耐心沟通,同时迅速构筑防御工事,坚守12小时,直到局势平稳。

  如今,作为一名即将满服役期的老兵,杨审依然坚守在战位。每当新兵入连,他总会指着那面历经战火洗礼的连旗说:“旗帜,是无数先辈用生命托举起来的,我们多一分坚守,它就多一分荣光!”

  陈玉龙:用血性传承锤炼胜战本领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祁思元 通讯员 刘扬 赵金攀

  “卫勤障碍考核满分通过!”炎炎烈日下,在第83集团军某旅的训练场上,随着一个背着医疗包跨越障碍的身影跃过最后一道高墙,场上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赢得大家点赞的战士名叫陈玉龙,洛阳人,2021年入伍,下士军衔,是该旅某红军连队的一名卫生员。入伍以来,他历经两次转岗,从最初的驾驶专业转为炮手,再到如今的卫勤骨干,每一次转变都展现着他过硬的适应能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是杨靖宇将军的精神一次次激励我发起冲锋。”谈及入伍时的初心,陈玉龙回忆道,“在杨靖宇将军纪念馆参观时,他面对绝境时绝不退缩的信念深深地震撼了我,也成为我训练中的动力源泉。”

  “当兵就要成为胜战精兵!”面对不同的专业岗位,陈玉龙总是这样告诫自己。从操作杆到炮栓,再到如今肩上沉甸甸的医疗包,每一次角色的转换都意味着从零开始。

  为了尽快胜任卫生员的岗位,训练场上,别人练一遍的动作,陈玉龙要反复琢磨十遍;盛夏的沙石地滚烫,汗水混合着尘土在他的脸上淌出道道泥痕,双肘磨破了又结痂,他却咬牙坚持:“练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多救命!”战术动作练习,他把自己置身于复杂的模拟战场环境中,在火力压制下,一遍遍地快速匍匐接近伤员,反复打磨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动作要领。

  “装备可以更新,岗位可以调整,但革命军人的冲锋劲头和血性担当,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凭着这股劲,陈玉龙在去年集团军进修培训结业时取得全优成绩,获得红十字救护员认证,还在不久前的一次演训中,带领卫勤小组出色完成战场救护和伴随保障任务,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胜战精兵的内涵。

  王义军:苦练本领 卫我山河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斌

  从大学生到军营“尖兵”,王义军仅用了一年时间。

  7月30日,在第83集团军某旅“杨根思连”驻地,记者见到正在训练的王义军,听他讲述在军营的成长经历。

  2024年3月,刚大学毕业的王义军就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一到连队,他就被杨根思“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的“三个不相信”英雄宣言所震撼。

  王义军从小就爱听爷爷讲八路军打鬼子的故事,当讲到南京大屠杀那段历史时,年少的他攥紧了拳头。“侵华日军在南京的暴行不可饶恕,也让我思考,我能为国家做些什么?后来我决定当兵,为国防作贡献。”王义军说。

  初入军营,王义军训练十分刻苦,军事素养突飞猛进。今年2月,他被推荐参加旅预提指挥军士集训。可刚到集训队,他便遭遇了“滑铁卢”,在集训队的初次摸底考核中,他的单杠项目被评为“不及格”。

  “‘杨根思连’的战士,字典里没有‘认输’两个字,如果连单杠这一关都过不去,还谈什么保家卫国?”从此,训练场上多了一个“拼命三郎”。午休时间,王义军在单杠上加练;开饭前10分钟,他还在练战术动作;每晚熄灯后,他还在心里反复揣摩训练要领。

  很快,王义军的单杠项目成绩有了飞跃:从刚开始只能完成2个到能一气做20个以上,远超“优秀”标准。最终,他的综合集训成绩在所有参训战士中排名第一。

  因符合提前选晋条件,加上考核成绩优异,今年3月,王义军提前晋升为中士。谈及未来,他说:“不能忘记抗日战争中同胞遭受的苦难,身处和平年代,仍须有忧患意识。我将苦练胜战本领,时刻准备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卫我山河。”

  闫轲:沿着英雄的足迹前行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徐东坡 通讯员 王俊峰 张泽阳

  “彭雪枫将军是我心中的英雄,他让我明白,生命虽短暂,但精神却能穿越时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7月28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武警河南总队某部一级警士长闫轲正在调试网络设备。

  闫轲的家乡济源,是彭雪枫将军当年浴血战斗过的热土。“我们一定要把日本鬼子和伪军消灭掉,为了路西倚门东望的父老乡亲,就是战死疆场也心甘情愿……”这是1944年8月彭雪枫率部收复豫皖苏根据地出征前的誓言,闫轲至今读起仍心潮澎湃。

  1998年,闫轲怀着对英雄的崇敬走进军营,巧合的是,入伍第一站便来到了彭雪枫将军的家乡南阳。

  训练的艰苦远超他的想象。每当疲惫和迷茫时,闫轲就用英雄的事迹激励自己:“只有练就过硬本领,才能拉得出、上得去、打得赢。”

  2000年8月,闫轲走上通信保障岗位。作为一个“门外汉”,他自购相关书籍50余册,学习各种软件使用和设备维护知识,边实践边总结,笔记就写下10余万字,逐渐成为领域内的行家里手。

  工作中,闫轲敢啃“硬骨头”。一次机线整理过程中,一位新同志因为操作不当,致使重要数据丢失。因为没有硬件的支持,大家一时束手无策。“硬件不够,那就补足‘软件’。”闫轲向专家求教,并查阅资料。最终,他最大限度地恢复了相关数据。

  而今,闫轲已在军营27年,他用青春和热爱守护军营网络安全,获得武警部队士官优秀人才奖三等奖等荣誉,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获嘉奖9次,所带班获得集体三等功1次。

  “从农村娃到一级警士长,我的成长离不开英雄精神的引领。”闫轲说。他经常给年轻的战士讲彭雪枫将军的故事,鼓励他们传承英雄精神,为强军梦贡献青春和力量。

  短评:熔铸于血脉的强军之魂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朱殿勇

  八十年风雨砥砺,抗战烽烟虽远,而由无数英雄鲜血绘就的壮烈画卷,却从未褪色。从白山黑水间的艰难求存,到中原大地的铁血搏杀,从八路军平型关的首战告捷,到百团大战的雷霆出击,一批批中华儿女前仆后继,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流尽最后一滴血。

  伟大抗战精神,绝非尘封于纪念馆的冰冷文物,而是奔涌在民族血脉中的灼热铁流。它凝练于“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敌人”的决绝,彰显于“人在阵地在”的坚韧,更升华于“兵民是胜利之本”的制胜智慧。这种精神,早已内化为民族最深沉的力量印记,成为今日强军征途上不熄的灯火。

  今日之人民军队,虽已告别“小米加步枪”的艰难岁月,但伟大抗战精神熔铸的魂魄,始终是这支劲旅的脊梁。当辽宁舰劈波远海,当歼-20鹰击长空,当子弟兵在洪水火场中逆行挺立——那“钢少气多”的豪情,已淬炼成“钢多气更足”的磅礴气象。这种源自抗战烽火的“民族豪气”,正是敢于亮剑、勇于胜利的制胜密码,是面对强敌时最锋利的无形之刃。

  将伟大抗战精神深度融入强军之魂,是时代赋予的重任。我们不仅需要在高精尖装备上追赶超越,更需在思想深处续写“敢于胜利”的长歌。要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血性在演训场上燃烧,让“依靠人民”的制胜之道在军政军民团结中深化,让“灵活机动”的战争智慧在信息化战场中创新迭代。唯有如此,伟大抗战精神方能由历史的坐标,转化为新时代强军的澎湃动能。

  伟大抗战精神是民族之魂的基石,更是强军之路的密码。当这支从历史硝烟中走来的雄师,将如山的信念与今日的钢铁融为一体,中华民族的和平之盾必将坚不可摧。让那穿越时空的精神火炬,照亮强军兴军的光辉征途,为民族复兴锻造最锋利的倚天长剑。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