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今日要闻 > 正文 >

应对湿涝晚播 河南有“技”可施

  • 2025年10月21日 09:55
  •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 责任编辑:李新贺

  秋雨绵绵,寒意渐浓。10月18日,在漯河市召陵区金土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农机库房里,一台台大型拖拉机、旋耕机、播种机已经保养调试完毕,静静等待着下地。

  “往年这时候,地里早就机声隆隆,小麦都播下去一大半了。今年这雨下个没完,昨天又下了一场大雨,地里太湿太软,大型机械根本下不去,只能干着急。”金土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谢国兵在合作社旁边的召陵区青年镇井庄村的田地里抓起一把土,用力一攥,泥水便从指缝渗出,“你看这墒情,就算现在放晴,至少还得等上七八天,地皮干了硬实了,机器才敢下地。”

  谢国兵的焦虑,是当前河南省许多种粮大户和合作社负责人的共同心声。“霜降”节气将至,这本是中原大地冬小麦播种的高峰期,往年此时秋收腾茬早已结束,田野间应是一片繁忙的播种景象。然而,今年9月以来持续一个多月的阴雨天气,打乱了原有的农事节奏,导致秋收进度推迟,茬口衔接异常紧张,土壤湿度过大,给小麦适期、适墒播种带来了困难。

  挑战亦是机遇

  信心堪比黄金

  面对严峻的麦播形势,消极等待还是主动作为?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表示:必须增强抗湿种足种好晚播小麦的信心。

  “华西秋雨对麦播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郭天财分析道,不利的一面显而易见:绝大多数农田土壤湿涝,部分低洼地块积水严重,大型农机无法下地,严重影响了适期整地播种。但有利的一面同样不容忽视:充足的土壤墒情,为小麦足墒播种以及冬前、春季的返青生长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农谚道:“麦收隔年墒”“麦怕胎里旱”“麦种泥窝窝,来年吃馍馍”“地湿无晚麦”。这些农谚强调了底墒对小麦产量的决定性作用,形象地说明了在足墒条件下,即使播种稍晚,同样有望获得丰收。

  “2021年,河南省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秋汛,导致小麦大面积晚播,田间情况比今年更为严峻,当年即使是11月底、12月份播种的小麦,亩产八九百斤甚至超千斤的实例比比皆是。”郭天财说,这充分证明了冬小麦因其生育期长、自我调节能力强、管理回旋余地大等特点,具有强大的稳产高产潜力,多年生产实践表明,哪一年麦播底墒好,来年往往是个丰收年。加之河南省已形成完善成熟的晚播小麦“四补一促”应变栽培技术体系,只要种好、管好,晚播小麦不仅不会减产,甚至还能增产。因此,必须克服“晚播必定减产”的悲观情绪,牢固树立“只要地不冻,小麦尽管种”的信念,增强抗湿保麦播、夺丰收的信心,力争“晚中求早、晚中求好”、“能种快种,应种尽种”,坚决打赢这场抗湿种麦的攻坚战。

  质量关乎成败

  越是晚播越要精细整地

  “小麦要高产,七分在于种,三分在于管”、“种好是基础,管好是关键”……这些流传已久的农谚,无不强调了整地播种在小麦生产中的基础性地位。郭天财将其比喻为“系好小麦生产的第一粒扣子”和“起跑线”。

  “我们调查发现,所有的高产典型和晚播增产田块,无一不是在高质量整地播种的基础上实现的。反之,每年因整地播种质量差导致减产的问题也屡见不鲜。”郭天财表示,越是播种时间紧张,越不能“一晚就急”、“一晚就粗”,绝不能因为赶进度而在墒情不适宜时强行机械进地,进行粗耕滥种。必须坚持“宁可晚种几天,也不能粗耕滥种”的原则,为晚播小麦的出苗和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

  科学精准施策

  晚播五大关键要点

  针对当前复杂的墒情和茬口情况,科学抗湿晚播需要因地因墒分类施策,郭天财提出应特别注意以下五个关键环节:

  排水散墒,抢抓时机。对于田间有积水或土壤水分饱和的过湿地块,当务之急是采取疏通沟渠、挖沟排水或机械抽水等措施,尽快排除田间明水和耕层滞水。在此基础上,根据墒情变化,适时采用深松或浅旋耕等方式进行晾墒散墒,加速土壤水分蒸发。要科学安排作业顺序:在降水量相近区域,按照先砂土地、再壤土地、最后黏土地的顺序,因墒调度农机,力争绝大多数农田小麦种在适期内,播在适墒田。

  适墒作业,宁晚勿烂。要坚决贯彻“播期服从墒情、进度服从质量”和“宁晚勿烂、适墒应变”的原则。耐心等待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达70%—80%,即“手握成团,轻丢即散”的状态时,再进行整地播种。若超过适播期下限土壤仍过湿,大型农机无法作业,可选用带有苗带旋耕功能的播种机或直接进行铁茬免耕播种,避免误了农时。

  严守“四不宜”,保障出苗。确保整地播种质量,要坚决做到“四不宜”:不宜过早抢时粉碎秸秆,以免覆盖地表影响散墒;不宜过早使用大型农机耕翻整地,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农机进地碾轧,保护土壤结构;不宜在土壤过湿时进行机械镇压,尤其是播后重压,防止土壤板结影响出苗;不宜盲目抢时早播,避免因土壤透气性差导致烂籽烂苗。

  精准施肥,促弱转壮。由于前茬玉米因推广密植增产技术,土壤养分消耗多,加之近期持续降雨,导致肥料淋溶多,要科学增施底肥,尤其要注意适当增施磷肥,以促进根系发育和分蘖增长;前茬秸秆离田地块还应适当增施钾肥,以确保小麦生长对养分需求。同时,要选用带有北斗导航智能控制的高性能复式条播机确保播种均匀度,并做好种子包衣拌种,严禁“白籽下地”。播种深度应比适期播种浅1—2厘米,以利早出苗、快发棵。

  管理前移,压茬推进。针对今年抗湿晚播面积大的特点,麦田管理必须“种子下地,管字上马”,压茬推进。管理策略要以“促”为主,措施前移,早管、细管、重管,全力促进弱苗转化升级,培育壮苗安全越冬。同时,要提前做好苗期病虫害监测与防控,适时开展冬前化学除草,有效降低来年病虫草害发生基数。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重发已成为新常态。小麦生产既要“人努力”,也需“天帮忙”。当前,河南省上下正全力以赴投入科学抗湿晚播的战斗中,只要坚定信心,尊重科学,狠抓关键环节,切实把抗湿晚播小麦种好、管好,就有望在这湿漉漉的“泥窝窝”里,孕育出又一个硕果累累的丰收季。(记者 赵博)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2021034286号-7]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