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今日要闻 > 正文 >

解码河南“城”长记——我们的城市这样升级

  • 2025年10月21日 09:53
  • 来源:河南日报
  • 责任编辑:李新贺

洛阳市城市阳台,市民、游客在休闲游玩,乐享美好时光。张光辉 陈瑞 摄
洛阳市城市阳台,市民、游客在休闲游玩,乐享美好时光。张光辉 陈瑞 摄

  城市,不仅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亦是承载人民幸福生活的核心空间。

  在河南,一场关乎“城”长的焕新正悄然发生。发展的指针,正从规模扩张坚定地转向品质提升。道路更宽、环境更优、社区更暖,这每一处精雕细琢,共同汇聚成和谐宜居、各具特色的城市新图景,于中原大地灿烂绽放。

  城市发展,没有终点。10月17日,河南省委召开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方法论、擘画新蓝图: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让城市既有“颜值”,更有“气质”。

  城市如何解锁幸福密码?未来又如何为生活增添更多“幸福增量”?跟随记者的脚步,一同探寻河南城市的升级路径,感受发展中的民生温度。

  1

  让城市更宜居——“四好建设”提升生活品质

  “我们以平台花园、绿色生态、资源共享、配套先行为理念,规划建设‘一心三化十场景’,打造集住宅、商业、办公、教育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社区,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全面提升社区生活品质。”10月16日,信阳未来美好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这一项目,正是河南推进“好房子”建设的一个缩影。今年9月,我省公布了首批“好房子”建设项目案例,涵盖保障性住房、既有住宅改造、已竣工和在建新建住宅四大类别,包括信阳未来美好社区在内的38个项目入选。

  什么是“好房子”?不同的人或许有不同的答案:比如看重价格实惠,或者注重配套完善,要么追求质量过硬……但归根结底,都是对美好居住生活的共同向往。

  “‘好房子’必须回归居住本质。”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指出,下一步将系统构建“好房子”标准体系,强化精细化设计和全链条监管,压实各方主体责任,确保房子“盖得牢、住得安”。同时,推动绿色建材与新型建造方式广泛应用,推广智能建造、运用好材料、从源头提升房屋品质。此外,还将推进完整社区建设,完善养老、托育、家政等服务,提升物业服务水平,真正实现“房子好,生活更好”。

  从“好房子”到“好小区”,离不开社区环境的整体提升。在洛阳西工区凯旋东路43号院,70岁的张女士告诉记者:“以前是‘下雨积水坑难平,车辆乱停路难行,飞线充电隐患多,花草枯萎无人问’,现在绿化好了、设施全了,健身、吃饭、购物都不用出社区,方便多了。”

  该社区在改造过程中,坚持“问需于民、缺什么补什么”,针对养老、健身、活动场所不足等问题,系统补齐服务设施短板,建设便民服务站、社区卫生站、养老中心、智慧超市等,让老旧小区焕发新生。

  “城市发展既要有高度,也要有温度。”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认为,要以“好房子”为起点,梯次推进“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从百姓的衣食住行到安居乐业,系统提升城市生活品质,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与温暖。

  2

  让城市更安全——韧性建设守护万家安宁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极端天气频发,城市安全运行面临严峻挑战。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不仅是中央明确的重要任务,更是提升居民安全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

  今年10月,河南遭遇连续降雨,位于“地上悬河”旁的开封再次迎来考验。积水如何快速排出?内涝怎样有效防范?这座城市打出了一套有力的“组合拳”。

  雨水泵站强力抽排。雨势渐强,东京大道雨水泵站迅速进入备战状态。该站的6台雨水泵机合计流量超20立方米/秒,收水范围覆盖630公顷,能快速将积水抽排至城市排水管网。像这样的雨水泵站已覆盖开封市区的主要建成区,构成应对内涝的第一道防线。

  智能大脑高效调度。开封老城区因历史上黄河泛滥,形成中心低、四周高的“锅底”地貌,高差达1米至1.5米,内涝风险突出。依托“运管服平台暨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开封市构建起智慧防汛系统和高效协同的调度系统:汛前接入气象预警,汛中实时监控积水点水位与处置进展,汛后借助无人机、车载视频智能巡查次生灾害,实现全周期闭环管理。

  除了硬核工程与智能系统,“会呼吸”的城市也成为韧性建设的关键。在安阳,散布各处的公园、一段普通的沟渠、下班途经的某个小区……这些看似平常的角落,正悄然构筑起生态韧性的基底。

  走进平原路与弦歌大道交叉口的环岛花园,绿意盎然,人流如织。植草沟、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海绵设施与景观融为一体,既美观又实用。“这些公园其实是精心设计的‘蓄水池’。”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它们贯彻“渗、滞、蓄、净、用、排”海绵理念,实现自然与功能的双赢。

  如今,安阳市已建成多个低洼式公园绿地,地势低于周边道路,园内设有与雨水管相连的蓄水装置,能有效应对短时强降雨,实现雨水的含蓄与吞吐。同时,在老旧小区改造、市政道路提升等项目中,广泛应用透水铺装等海绵技术,从源头削减雨水径流,增强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这不仅优化了城市的“呼吸系统”,也为市民带来了更多“家门口”的休闲空间。

  开封、安阳的实践,是我省在地下管网、海绵城市、综合管廊等“看不见的工程”上发力,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着力打造韧性城市的生动写照。新建雨水管网2.2万公里,建立排水防涝应急抢险队伍814支,全省城市移动抽排能力达到60万立方米每小时、是2021年的6倍。加力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各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以及38个县(市)完成安全风险评估,安装各类物联感知设备24.3万余个(套)。

  “下一步,我省还将在增强城市设施、城市建筑、城市空间、城市管理韧性等方面下功夫。”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说,持续实施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加快完善配套物联感知设备,全面提升城市在设施、建筑、空间、管理等方面的风险防控能力。

  3

  让城市更有韵——文脉赓续焕发古城新彩

  暮鼓晨钟,曾是无数古都共同的时间记忆。随着时代变迁,不少鼓楼已湮没在历史尘埃中。而开封与安阳——这两座跻身我国“八大古都”的历史名城,至今仍将“鼓楼”作为城市的鲜活坐标,在岁月流转中持续讲述着中原大地的文明故事。

  在鼓楼街区的改造提升中,两地基于共同的历史使命,却探索出各具特色的文化传承路径。

  开封坚持“保护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在政府引导、民众参与、产业协同的机制下,既维护了街巷的历史风貌,也留住了原汁原味的市井烟火。鼓楼夜市声名远扬,而以鼓楼为中心延伸的马道街、书店街等历史文化街区,更承载着城市商业繁荣与文旅融合的新期待。

  面对游客对文化体验的升级需求,开封选择以“活化”破题,让传统接轨现代。10月16日,记者走进书店街,“百年白记”店内,师傅正现场展示花生糕制作技艺,非遗因可见、可感而焕发生机;“王大昌”茶坊则推出宋服点茶、古琴演奏与文创茶饮,吸引年轻人走进历史场景。老字号不再只是商业符号,更成为可触摸、可参与的文化现场。

  与此同时,安阳走出一条“渐进式更新”之路。尽管鼓楼建筑已不复存,鼓楼广场仍是城市重要地标。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阳注重“织补”历史肌理,以“绣花”功夫推进小规模、分片区的有机更新。

  漫步于改造后的西大街,青砖墙面中巧妙融汇不同时期的红砖与石材,形成统一而富有层次的街巷风貌。“我们在这条街住了十几代,”经营粉浆和粉皮生意的老商户说道。那口半埋于地的老缸,数十家延续传统营生的老街坊,共同构成了安阳人深刻的城市记忆。

  在保护中,安阳注重以现代功能延续历史生命。通过完善给排水、供暖、燃气等基础设施,老房子不仅留住乡愁,更为居民提供更加便利和安全的生活环境。西大街一家民宿老板表示,“改造时我们提议引入下水道,加入水冲式厕所,政府采纳并统一实施。”如今这里已成为吸引各地游客“打卡”的文旅新空间。

  “历史遗迹、工业遗存、文化古迹是一座城市永续发展的灵魂。”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说,将树立传统和现代、科技和文化共融的理念,对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工业遗产等进行创新性保护修复和利用,结合实际开展文化展示、特色商业、休闲体验等。坚持因城施策、因地制宜,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让城市留得住记忆、让文脉传得下去,把老街区打造成城市新风景。

  “近年来,我省接续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和城市更新行动,全省城市面貌显著改变,综合承载能力明显提升。近三年实施城市更新项目6487个、完成投资1.1万亿元;2000年前建成老旧小区基本改造完成;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较2012年翻了一番……”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说,将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一个尊重、五个统筹”“一个优化、六个建设”重点任务,聚焦“1+2+4+N”目标任务体系,树牢人民城市理念,突出功能品质提升,在深入开展城市体检评估、实施城市更新重点工程、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保障城市安全有序运行等方面持续发力,奋力推动城市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让城市发展更有逻辑、更有内涵、更有温度,始终是城市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河南,一座座人民之城、幸福之城、活力之城,正日益成为亿万人民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美好家园。(记者 李筱晗 黄岱昕)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2021034286号-7]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