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收时节,秋雨连绵,打乱了中原大地的秋收节奏,中原粮仓打响了与天气赛跑、确保秋粮应收尽收的硬仗。
田野里收割机轰鸣,和雨竞时;粮食烘干塔热气升腾,24小时不停运转……
第45个世界粮食日到来之际,河南正在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守护着14亿人饭碗的安全,让“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的信念,稳稳扎根在田野间。
千年守粮战:从窖穴到智能库的智慧升级
作为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河南的储粮护粮史,就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守粮持久战”,核心是守粮智慧的持续升级。
夏代早期,淮阳时庄的粮仓,用夯土窖穴阻断潮气,破解储粮防潮难题;隋唐含嘉仓靠“烘干窖壁+草木灰+席子夹糠”的三层工艺,将储粮规模扩至千万石;明清时期,周口借沙颍河、涡河水运优势,构建南粮北调流通网。
守粮智慧延绵不断。如今,河南建成“国家+地方+市场”三位一体储粮体系:中储粮用“智能粮情监控+环流熏蒸”技术,实现粮情实时预警、精准防虫,让守粮更智能;省储备粮库覆盖17个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标准化管理+应急调度机制,让区域守粮更可靠;浚县现代化楼房仓配自动化装卸设备,打通“农户—粮库—加工企业”流通链,让守粮更高效。
秋收保粮战:7600万亩秋粮的立体突围
今年秋季,河南7600万亩秋粮生产遭遇历史罕见渍涝挑战,部分地区湿粮面临霉变风险,一场立体保粮突围战打响。
政策突围稳根基:建立“农业+财政+粮食”部门日会商机制,10亿元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激活市场化收购,338亿斤仓容加100亿元资金提前托底,避免粮多仓满、价跌伤农;“线上预约+线下错峰排队”模式,让农户平均售粮时间缩短至40分钟,破解“卖粮扎堆等”的难题。
农机突围抢农时:20万台(套)收获机械组成“田野突击群”,7980台履带式玉米收获机专攻积水地块,机身防陷轮+高位卸粮设计,能在泥泞中高效作业;742支农机应急服务队携带“烘干设备+维修工具”巡回支援,把“龙口夺粮”的速度提到最快。
资金突围强保障:省级财政先后下拨5000万元救灾资金,周口市同步追加1000万元专项补贴,重点投向烘干设备升级与收获作业补助,最大限度减少玉米霉变损耗,形成多层级的抗灾保粮资金合力。
携手突围暖人心:汤阴县白营镇由党员干部、驻村工作队与志愿者组成的“红马甲抢收队”,帮助农户抢收玉米;信阳国有粮库免费开放闲置仓房作为晾晒场与临时存储点,24小时值守协调烘干、对接售粮,解决农户晒粮、存粮问题。
粮安加固战:“保险+科研”双轮托底
要打赢长期“粮安战”,必须筑牢“风险兜底+抗灾提产”的双防线,河南靠“保险+科研”双轮驱动,为粮安加固防护盾。
保险防线增底气:“十四五”期间,我省全面推广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小麦保额提高到1000元,玉米、水稻保额分别达950元、960元,2024年全省粮食保险覆盖率达82%。今年秋收以来,保险部门各地已受理粮食作物保险报案超18万件,赔付超3.2亿元,惠及12.6万户农户。
科研防线提能力:中原农谷育种团队培育的耐涝粮食品种,适配河南不同地域气候,在今年秋雨中展现出强抗逆性,籽粒饱满度高、霉变率低,较普通品种亩产提升15%至20%;为破解“三秋”种管难题,河南省统筹多部门力量强化技术服务,通过“线下蹲点指导+线上直播培训”模式,确保防灾减灾技术直达田间地头。
截至10月15日20时,全省秋作物已收获10785万亩(占91.4%),其中,粮食作物已收获7079万亩(占92.8%),一批批烘干的秋粮正源源不断输入各地粮仓。这份答卷,是千年守粮智慧的延续,是秋雨突围行动的实效,更是加固粮安防线的成果。
纵使遭遇风雨,只要护粮初心不变、守粮智慧不丢、加固防线不松,每一次抗灾保粮的实践,都是河南这个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粮食生产核心区,为端牢中国饭碗、守护大国粮仓的实力担当,也为下一季丰收打下坚实基础。(记者 李若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