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今日要闻 > 正文 >

中原粮仓怎样更稳

  • 2025年10月09日 09:31
  • 来源:河南日报
  • 责任编辑:李新贺

  中原熟,天下足。粮食生产是河南的一张王牌,不仅成功保障本省粮食供应,每年还向全国、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东盟等地区提供丰富优质的农产品。

  10月12日至14日,2025中国(河南)—东盟粮农合作发展大会暨第四届“一带一路”(河南)国际农业合作博览会将在郑州举行。河南锚定建设农业强省目标,坚持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更好推动实现河南农业走出去与东盟资源引进来的双向奔赴。

  良田筑基:守好丰产生命线

  “过去遇旱望天兴叹,现在有机井、喷灌设备,今年春夏干旱时浇了4遍水,小麦亩产超1300斤,产量比周边非高标准农田高不少。”西平县老王坡种粮大户丁军华的感慨,道出河南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效。丁军华承包的田地为砂姜黑土,曾因保水保肥差被称作“漏风地”,如今已成稳产高产田。

  改变始于针对性改造。2021年起,当地聚焦砂姜黑土短板,一边推进土壤改良,一边搭建智慧农业系统实现水肥精准调控;今年,老王坡10万亩中低产田全部变为“丰产田”,这样的升级在河南多地同步推进。

  良田既要建得好,更要管得久。河南创新“投融建运管”五位一体模式,政府统筹资金、引入社会资本、专业团队管护,破解“重建轻管”难题。今年夏粮生产,全省依托高标准农田完成1.14亿亩次抗旱浇灌,实现750.01亿斤总产;秋作物抗旱浇灌达1.24亿亩次,为全年生产夯实底气。

  科技赋能:破解增产关键点

  “前两年倒春寒突袭,周边麦田叶片冻紫,我种的新麦58却依旧翠绿。”卫辉市麦农薛张勇说,当年他家200亩小麦亩产达1100斤,比普通品种多收100斤。

  新麦58的抗逆表现,源于河南种业创新积淀。我省已建成50万份库容的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中心,新收集种质资源7565份,筑牢品种选育基因库;还培育良种繁育基地31个,小麦供种能力占全国2/5,形成“育供”完整链条,全国推广面积前十位的小麦、玉米、花生品种中,河南选育的品种占一半。

  农机升级让科技扎根田野。目前,河南农机总动力达1.1亿千瓦,小麦、玉米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播种用北斗、打药用无人机”成田间常态。今年秋粮生产干旱期,全省靠智能农机完成1.24亿亩次抗旱浇灌,洛阳农机集群更跻身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省农机农垦发展中心主任张金龙表示,预计“十四五”末,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将突破67%,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7%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0%以上。

  储销联动:筑牢民生安心网

  “以前卖粮得凌晨排队、怕压级,现在手机预约、机器扦样,1小时办完,卖粮款当天到账!”太康县种粮大户顾帅刚的便捷体验,是河南储销体系升级的生动写照。

  河南储粮已迈入智慧时代。郑州兴隆国家粮食储备库一平房仓内,上百个测温点实时传输数据,粮温异常自动预警;在内环流控温、氮气气调等技术应用下,粮食储存3年品质不减,损耗率控制在0.3%以下,远低于国家标准。全省同步推进的粮仓智能化升级,为政策落地打牢根基。

  2025年新麦上市后,受消费淡季、供应增加影响,小麦价格低位运行。河南在全国率先启动小麦托市收购,通过政务平台公布收储库点、组织现场引导、开通咨询热线,快速释放挺价信号,有效缓解农户焦虑,避免谷贱伤农。

  政策托底之外,品牌赋能更添动力。在省农业农村厅与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推动下,“豫农优品”“美豫粮油”构建起农业公用品牌矩阵,带动全省粮油企业拓宽市场。2025年第七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上,河南企业携产品集中亮相,借产销对接拓销路,将中原粮仓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收益有保障的底线。

  链通东盟:粮农合作出海口

  河南和东盟友好交往源远流长,特别是在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领域互补优势显著,合作潜力深厚。

  双方粮农合作不断突破单一领域,从最初的农产品互通有无,逐步拓展到农业技术交流共享、合作园区联合建设等多个层面,催生出一系列实打实的合作成果。

  去年11月举办的2024河南(郑州)—东盟粮农合作大会,促成了东盟与河南企业16组33家现场签约,签约金额逾百亿元。同年,我省对东盟农产品出口额达到了6.4亿美元,占全省农产品总出口额的30%。

  东盟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河南企业“出海”的热门之地。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孙巍峰表示,河南将持续推动农业贸易向全产业链升级,构建“优品进豫、豫品出海”的双向通道,为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注入新动力。(记者 李若凡)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