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今日要闻 > 正文 >

河南:奋力书写农业强省建设新答卷

  • 2025年09月24日 09:27
  • 来源:河南日报
  • 责任编辑:李新贺

  中原沃野,万物生长。

  “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农业强省目标”……殷殷嘱托,念兹在兹,句句关情。

  牢记嘱托勇奋进,笃行实干显担当。河南锚定农业强省目标,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坚定不移提升农业产能、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蹄疾步稳,行稳致远。

  天下粮仓,中原担当;乡村振兴,田园风光;农民增收,笑颜绽放——河南正以整体发展的视野,奋力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答卷。

  农业提效:

  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中原熟,天下足。粮食安全是农业强省的根基所在。河南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不仅端牢了手中的饭碗,更为国家粮食安全筑起坚固屏障。

  这一成就的取得,源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深入实施,更得益于要素保障体系的持续完善。

  9月13日,走进兰考县仪封镇代庄村,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里作物长势喜人,种粮大户牛煜会正拿着手机查看田间墒情监测数据,“这2000亩地全部实现了高标准改造,每50亩配套一眼机井,还安装了智能滴灌和物联网墒情仪,动动手指就能浇地。”

  这样的场景已成为河南农田的常态。截至2024年年底,河南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808万亩,约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78%;2025年,河南计划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500万亩以上,推广应用“投融建运管”一体化模式,确保工程不仅建得好,更能长期发挥效益,持续夯实粮食生产的坚实基础。

  高标准农田打好了耕地基础,规模化经营与社会化服务则激活了“人”与“技”的效能。

  滑县焕永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模式覆盖周边10余个乡镇,年机械化服务面积5万亩次。合作社理事长杜焕永自豪地说:“我们提供耕种管收全流程服务,既降低了成本,又通过科学管理提高了粮食产量。”

  目前,河南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发展到19.6万家、27.5万家,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3665万亩、占比33.26%,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到12.7万家。农业组织化、经营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推动河南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稳居全国前列,让农业生产效率实现质的飞跃。

  河南不仅是“中原粮仓”,更是全国重要的“油库”“肉库”“菜篮子”,油料、食用菌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一,蔬菜产量位居全国第二,肉蛋奶总产量占全国的1/12。从“吃得饱”到“吃得好”,河南正以多元供给为农业强省建设注入更丰沛的动能。

  农村提质:

  打造宜居宜业幸福家园

  农村是农业生产的核心空间,也是农民生活的家园。农村品质提升是河南从农业大省迈向农业强省的关键一环。

  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曾经“土坯房连片、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景象早已不见,如今村内道路全部硬化,路灯照亮每条街巷。村民崔红梅感慨道:“现在出门能坐公交,在家能连5G网络,跟城里生活没啥两样。”

  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便利了村民生活,更带动了乡村产业发展。在东岳村,村里的鸭蛋、大米、茶叶,通过电商物流直接送进城;依托道路硬化和景观改造打造的稻田小火车、光山花鼓戏展演,每年吸引上万名城市游客前来体验。

  如今,东岳村旅游产业年收入达1300万元,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00余万元,从落后村蝶变为富裕村。

  截至目前,全省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硬化路,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3.7%,5G网络实现行政村全覆盖。2024年全省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2%、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6.3%,均比2020年提高16个百分点。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农村居民共享发展成果。

  和美乡村建设既需要硬件提升,也离不开乡风文明软实力培育。

  踏入长葛市佛耳湖镇岗李村,柏油路笔直洁净,文化墙上“移风易俗树新风”的彩绘引人注目……这份美丽不靠村干部“包干”,而是靠村民的自觉行动。

  岗李村通过组织村民学习村规民约、开展道德讲堂等活动,积极倡导文明行为,摒弃不良习惯,弘扬良好家风,树立文明乡风。同时,他们创新推行“文明积分制”,将遵守村规民约、参与环境整治、践行孝老爱亲、弘扬良好家风等日常行为,量化成具体积分,每月在村口公示栏公布积分排名,激发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内生动力。

  在村规民约的带动下,岗李村不仅守住了柏油路洁净、文化墙鲜亮的硬件成果,更养成了邻里互助、文明守礼的新风尚。“村里的事就是自家的事,环境变美了,我们的心情也更加舒畅了。”村民李爱菊说。

  既有路通灯亮、水清岸绿的外在“颜值”,又有乡风淳朴、邻里和睦的内在“气质”。河南深入学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让乡村成为人人向往的幸福家园。

  农民增收:

  当好乡村振兴“主人翁”

  不断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是农业强省建设的核心要义。河南始终将农民置于乡村振兴的中心位置,通过产业带动、就业保障、利益联结,让农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真正成为农业强省建设的受益者与主力军。

  产业带动拓宽“增收路”——

  走进西峡县桑坪镇三湾村,余泽基的香菇大棚里整齐排列的菌棒上,一朵朵香菇长势喜人。“以前种地靠天吃饭,一年忙到头也剩不下几个钱。”余泽基说,“后来村里推广香菇种植,合作社提供菌棒、技术,我试着建大棚,没想到效益这么好。种香菇让我们一家走上了致富路。”如今,他已成为当地的种植能手,每年净收入超过9万元。

  西峡县的香菇产业,正是河南推动“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缩影。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河南构建起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条,有效抵御市场风险,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2024年,河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330元,较2020年的16107元实现显著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20年的2.16缩小到2024年的1.97,城乡差距持续缩小。产业振兴正在实实在在地转化为农民口袋里的真金白银。

  技能培训提升“发展力”——

  让农民适应农业现代化需求,关键在能力提升。西华县依托无人机产业园,开展无人机操作技能培训;武陟县开展“电商+农业”技能培训,帮助农民掌握网络销售技能……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技能赋能实现增收致富。

  2024年,河南农业农村部门持续深化农业领域技能建设,探索构建农业职业技能培训、评价、持证体系,全年完成培训35.5万人,新增技能人才23.5万人,帮助农民实现从“靠体力吃饭”到“凭技能发展”的转变,为农业强省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河南正锚定农业强省目标,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作出“三农”事业新贡献。(记者 刘一洁)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