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今日要闻 > 正文 >

河南:“榴莲航线”飞出“空中丝绸之路”双枢纽

  • 2025年09月19日 11:11
  •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 责任编辑:李新贺

  9月17日至18日,郑州—吉隆坡“空中丝绸之路”国际合作论坛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双方就榴莲航线带活“空中丝绸之路”的“软联通”、“心联通”等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

  当两年前“空中丝路”中马航空货运枢纽项目纳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的时候,也许有人认为这个清单距落地实施尚需时日,但随着马来西亚一颗颗优质榴莲的运达,这个清单不仅因为迅速变现为中国百姓餐桌上的日常水果而触手可及。今年前8个月,经郑州航空枢纽累计进境的水果3300多吨,同比增长119%。

  更重要的是,这颗榴莲进一步丰富了河南“空中丝绸之路”的内涵和外延,初步形成了空中丝绸之路“双枢纽”模式,越来越广阔的航空通道通过“干线+支线”“国际+国内”、多式联运等方式向周边区域和国家辐射,形成了更广泛的物流网络,实现了从“硬联通”到“软联通”“心联通”的全方位拓展。

  郑州和吉隆坡,作为中国和马来西亚的重要城市,都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河南经济总量超过6万亿元人民币,拥有近1亿人口的消费群体。马来西亚位于东南亚中心地带,背靠6亿多人口的东盟大市场,拥有发达的海陆空交通网络,经济活力十足。双方深化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可期。

  郑州与吉隆坡虽距万里,但对于航空运输来说,也就是一步之遥。河南全球蛙进出口贸易公司负责人原冰介绍说,经“吉隆坡—郑州”鲜食榴莲首航运至郑州机场的这批榴莲,从马来西亚果园瓜熟落地,到北京、上海、郑州等地市民的餐桌,最快仅用36小时。郑州机场拥有一流保障团队,进口水果从航班落地到办单提货全流程仅需3-4小时,36小时甚至24小时内便可送至消费者手中,其中,马来西亚优质的猫王榴莲冻果肉卖到99元人民币一盒,3公斤鲜果榴莲在中国的售价为人民币600元左右。

  为实现中国消费者对马来西亚优质榴莲的需求,郑州航空枢纽凭借高效的物流与便捷的通关流程,为水果等生鲜产品的进口创造了广阔空间,这一优势首先得益于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出色的进口水果通关保障能力。北货运区国际主体货站配备1500平方米的海关查验区,为进口温控需求高的水果等生鲜货物提供充足的场地保障与全面的配套服务,海关人员根据货物的种类在相应的指定监管场地查验。郑州机场海关监管科二级主办刘青介绍,海关部门联合航空公司、机场货运等单位,为水果类货物量身定制通关方案,实行“即到即查、合规即放”,大幅提升了通关效率。

  河南航空货运公司总经理谷长宝表示,在货运保障能力方面,郑州机场拥有包括进口水果、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在内的7类指定口岸资质,是国内指定口岸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内陆机场之一。北货运区国际主体货站配备3000平方米的冷链中心,共设7个独立冷间,能够按货物温控需求进行分区管理,为生鲜食品、药品等特殊货物提供安全、高效的运输与存储服务,全面保障货物的质量与安全。

  在航空物流的带动下,河南和马来西亚代表团互访不断,也拉动了郑州至吉隆坡之间的国际客运航线,目前,郑州至吉隆坡客运航线,周计划航班共7班,其中2025年一季度运输旅客2.86万人次。

  今年8月5日,全球航空物流“双枢纽”合作模式研究课题中期评审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研究院、中国民航局等单位的权威专家参与评审。会议聚焦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创新实践的郑州至卢森堡、吉隆坡“双枢纽”合作模式,对课题中期成果进行系统性检验。专家组通过质询评议,一致同意课题通过中期评审,标志着项目正式进入深化全球布局的关键阶段。

  河南是人口大省、经济大省、农业大省,当前正处于全面崛起的关键时期,努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循环枢纽、打造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支点,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据了解,河南将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以郑州为枢纽的中国物流分拨中心、以吉隆坡为枢纽的东南亚货物集疏中心的“双枢纽”,构建“航空快线+两地货站+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形成从航空物流筑基,到产业协作聚力,再到区域协同共兴的价值跃升,树立RCEP区域合作新标杆,为建设无缝衔接的中国—东盟“空中丝绸之路”注入强劲动力。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