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今日要闻 > 正文 >

关注第四十一个教师节 耕耘育才 匠心筑梦

  • 2025年09月10日 09:51
  • 来源:河南日报
  • 责任编辑:李新贺

  核心提示

  三尺讲台,四季耕耘。

  扎根乡村,用爱心点亮留守儿童求学梦想;创新课堂,将科研前沿与课程思政融入化学教育;坚守特殊教育,用耐心与专业为残障学生搭建成长桥梁;深耕职业教育,带领学生在技能大赛中屡创佳绩……

  教育领域不同,教学风格各异,但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平凡的教育岗位上,也能绽放不平凡的光彩——这便是师者最美的模样。

  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近他们,感受那份炽热的初心与温暖的坚守。

 9月9日,尉氏县两湖办事处建设路小学的学生手持自己制作的节日礼物与老师合影,向老师送上节日的问候和祝福。李新义 摄
9月9日,尉氏县两湖办事处建设路小学的学生手持自己制作的节日礼物与老师合影,向老师送上节日的问候和祝福。李新义 摄

  把好方向,育粮储信息英才

  寄语

  成才没有“标准答案”,发现自己,相信自己,砥砺前行,终会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担的时代新人。

  “沉甸甸的,是荣誉更是责任。”9月9日,接过2025年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的奖杯,河南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郭晓旻难掩自豪。

  而比荣誉更让他骄傲的,是学生的成长——刚公布的2025年研究生推免公示名单中,他所带的班级成功推免4人。“专业成绩年级前10名,7个是我们班的。”

  在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校、院领导联系班级并担任班主任是多年老传统。三年前,郭晓旻刚任职学院党委书记,也当上了班主任。一有时间,他就往宿舍跑,和学生谈话谈心,有时候路上碰见也要拉着聊几句。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有4000余名学生,如何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才?在郭晓旻看来,作为高校基层党组织,首先要“把好方向”:把好政治方向,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把好业务方向,聚焦“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的核心问题。

  “人才培养要锚定国家和我省重大战略,又要贴合产业发展需求,还要打上粮食特色的烙印,发挥学校在粮食行业传统优势。”郭晓旻展示的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三年来已修订多次,持续优化调整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让人才培养精准对接产业转型升级与河南现代化建设需求。

  方向明确,成效显著。近年来,学院获批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专业入选河南省B类专业(国内一流);教师团队累计斩获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学生历年就业率、升学率和“挑战杯”等学术科技竞赛均取得突出成绩。

  育人过程中,学院着力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让思政教育融入专业学习每一个环节。学院获批3门省级课程思政样板课程;2025年,学院获评“河南省十佳课程思政微课”,正在全省高校展播。

  “高素质人才培养离不开高水平科研。”郭晓旻说,学院统筹开展有组织科研,三年内学院引育高层次人才7人,入选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4个;制定国家标准5项,获得发明专利60余项。作为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引领者,学院相关成果产生经济效益60多亿元,为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端牢“中国饭碗”注入了“工大力量”。(记者 樊雪婧)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寄语

  愿每个孩子都能在关爱中自信、自立、自强。

  9月8日,走进安阳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室,教师俯下身子,用手语一遍遍纠正孩子的手势;在康复训练室里,教师耐心地引导孤独症儿童通过感官玩具进行情绪调节;在职业技能培训课堂上,教师手把手教学生学习乐器……

  “这里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因材施教。”该校校长赵伟表示,这里的孩子各有各的特殊性,因此,学校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促进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学生四次登上央视舞台参演,学生王德江在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上敲响定音鼓,大批学生考入长春大学、郑州师范学院等高校……这些闪耀成绩的背后,凝结着教师们的专业与热忱。

  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托举特殊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脊梁。近年来,安阳特殊教育学校将锻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作为工作重点,依托“名师工作室”“劳模工作室”等平台培养高素质人才,涌现出了全国最美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和省、市名师及骨干教师。

  特殊教育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安阳特殊教育学校将爱心、耐心、信心、决心、恒心、平常心“六心”育人理念,浸润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特殊教育需要教师倾注深沉如海的爱心,付出坚忍不拔的耐心,用坚定的信心点燃孩子心中的希望之光,用坚定不移的决心为他们扫清成长路上的障碍,以锲而不舍的恒心守护教育初心,以一颗平常心静候每一个生命的精彩绽放。”赵伟诠释着作为一名特教人的使命。

  在赵伟看来,立德树人,不是学校的“独角戏”,而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谱写的深情交响曲。学校建立了家长学校,定期举办家长培训会、家长沙龙等活动,帮助家长了解特殊教育的最新理念和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学校还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志愿服务等,增强家校合作。

  安阳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们用行动证明:教育没有界限,特殊教育更需要老师日复一日用匠心与关爱,为孩子们铺就成长成才之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闪耀光芒。(记者 马愿)

 9月9日,在焦作市解放区幸福街小学,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用传承非遗的方式来庆祝教师节。李亮贵 摄
9月9日,在焦作市解放区幸福街小学,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用传承非遗的方式来庆祝教师节。李亮贵 摄

  让科研更接地气一点

  寄语

  从这里起步,向世界进发,期待你们成为国际化学领域的“领跑者”。

  “领完奖就回实验室,学生的实验还等着盯进度。”9月9日,2025年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王东超从领奖台上走下,心里挂念的仍是实验室里的学生与课题。

  面对采访,他笑着说,自己的日常很简单:上课、科研、指导学生实验。“能把这些‘平常事’做好,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成,就是最开心的事。”

  王东超的教师梦,藏在杞县裴村店乡商庄小学的记忆里。“刚上一年级时,新鲜劲儿过了就不想上学了,是陈老师把我从家里抱回了课堂。”时隔数十年,提及当年的老师,他的语气满是感念。正是这份触动,让他填报志愿时毫不犹豫选择河南师范大学化学教育专业,“像陈老师那样,点亮学生的求学路”。

  这份初心,从2001年留校起,便化作了扎根教育的行动。从最初担任辅导员陪伴学生成长,到加入渠桂荣教授领衔的核苷类药物研发团队,成为专业教师,角色在变,王东超的初心没变。

  “跟着渠老师跑企业、做实验,明白了科研要接地气。”王东超说,教学也是一样,要让学生看见知识的生命力。

  前几日,他浏览文献时,发现一款抗癌新药的生产工艺中使用了“醛酮与亚硫酸氢钠的加成反应”,便将其添加进课件。“只讲该反应能够提纯物质,学生无法直观感受。加入这个案例,他们就懂了,反应不只是方程式,还能实实在在用于药物合成。”

  王东超的课堂上,学科前沿、课程思政、科研工作“三结合”的特色成了招牌,而“思政密码”藏在一个个故事里。

  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常俊标院士团队研发我国首个抗新冠小分子口服药阿兹夫定获批上市,国内学者最新发表的顶尖论文……分享中,专业自信与家国情怀跟着一个个化学反应式,深深扎根学生心里。

  他参与建设的有机化学、波谱分析课程先后获批河南省精品课程和一流本科课程,所在的有机化学教学团队也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能让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树立家国情怀和专业自信,比单纯教会他们几个反应更有意义。”(记者 樊雪婧)

  当好学生职业引路人

  寄语

  你们手中掌握的每个技术,都将成为自己人生的核心竞争力。

  “这个再沸器如同我们生活中的烧水壶,当液体沸腾之际,便见蒸气阵阵升腾。”9月8日,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教师赵丹丹在学校综合实训室内,用生动的语言为学生讲解设备。

  这样生动的生活化教学场景,在赵丹丹的课堂上经常出现。作为我省“双高”专业群——应用化学技术专业群的骨干教师,她多年来致力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用独特的教学方式让抽象的化学变得触手可及。

  “职业教育的学生所学知识,需要强调直观、实用,而且要与未来从事的工作紧密相关。”针对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她在课堂上总是尝试用通俗的话讲明白难懂的知识。

  在让知识变得通俗易懂的同时,赵丹丹更强调专业的深度。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拓宽专业知识面,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聚焦行业关键技术和流程,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水平;介绍最新的科研成果和行业趋势,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

  多年来,由赵丹丹主持及参与的教学课改项目获得了多个国家级、省级奖项,建设省级在线开放课程3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全国高等职业学校校长联席会首批专创融合“金课”1门。

  “职业教育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赵丹丹将科研项目引入教学,与企业联合开发课程,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深化理论认知,掌握实践技能。

  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1项、“挑战杯”河南省系列竞赛奖项9项、河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奖项11项、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河南省赛奖项2项……这些奖项证明学生们的专业能力在参与竞赛中有了实质性提升。

  “看到学生在竞赛中脱颖而出,我很有成就感。职业教育不能局限于仅让学生拥有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赵丹丹说。

  在赵丹丹的身上,能看到职业教育教师的形象——既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实践能力的培养者,更是创新精神的引路人。(记者 马愿)

  用点滴爱意叩开留守儿童心扉

  寄语

  只要努力,未来就一定光明。

  “我做得不好,每次考试都很差。”

  “没有很差哦!其实你很优秀,就像你说的,改掉粗心的小毛病,多练习几次就好啦!”

  这段暖心的对话,是固始县张老埠乡中心学校老师刘皎月和一个孩子在作业本上的交流。9月8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刘皎月告诉记者,这样的对话,在她扎根乡村教育的十年间从未间断过。她在一次次对话中,温暖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

  2015年,刘皎月在张老埠乡枣庙小学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上班第一天,她还精心打扮了一番,然而当她满怀兴奋到学校报到时,心情一下子降到了冰点。“教学点很小,4个年级,30多名学生,90%是留守儿童,我是全校唯一50岁以下的教师。”

  入校时的失落并没有在刘皎月的内心停留多久,那些内向、腼腆的留守儿童眼里的渴望与胆怯,让她一阵揪心。“我要留下来,这里的孩子需要我!”

  刘皎月意识到,在这个学校,学生需要的不仅是讲台上的老师,更是融入生活、倾听心声的朋友和值得信任、可以依赖的亲人。

  怎样才能走进他们内心深处?写信。刘皎月开始与学生在作业本上展开“对话”。“偷偷告诉你,这是我梦想中的作业!”“你的点滴进步老师都看在眼里。”“忍不住想多看两眼,写得真好!”

  一句句暖心的回复叩开了留守儿童的心扉,刘皎月被学生亲切地称为“校园妈妈”。

  2018年4月,由于学校撤并,刘皎月调入张老埠乡中心学校工作。长期熬夜加班、饮食不规律以及高强度的工作,她在2020年6月被确诊恶性卵巢肿瘤。为了不影响学生期末复习,她藏起诊断书坚守讲台至暑假才手术。术后休养一个月即重返讲台,体力不支时跪凳授课,未耽误一节课。

  2021年寒冬,刘皎月又因摔伤导致胫骨平台骨折、前交叉韧带断裂,但她坚持拄拐踏冰到校上课,未请一天假。“乡村学校急缺老师,我要是请假了,学生怎么办?”面对疾病与意外伤痛,刘皎月最先考虑的是学生,“我喜欢听他们争先恐后地分享生活中的小事,更喜欢见证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和成长。”

  十年青春都留在了农村,值得吗?她说:“那里有我的梦想、我的热爱,值得!”(记者 马愿)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