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今日要闻 > 正文 >

科学绿化 河南何以量质齐升?

  • 2025年09月08日 09:36
  • 来源:河南日报
  • 责任编辑:李新贺

  “两山”理念在河南丨科学绿化 河南何以量质齐升?

  河南地处中原,南北气候兼容,森林、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丰富,在全国生态格局中地位重要,但生态空间不足、生态家底不厚的基本林情仍然存在。

  立足农业大省、粮食大省、人口大省的基本省情,我省全面推进科学绿化,做好提质增效“绿文章”,在解答“在哪儿种”“种什么”“怎么种”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深挖植绿潜力 创新造林模式

  经过多年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我省各地自然条件好的地方已基本绿化。

  在守牢耕地红线,防止“非农化”“非粮化”的背景下,可用于造林的土地空间日趋狭小,需要深挖植绿潜力。

  在哪儿种?我省提出向“六块地”要造林空间,即充分利用山区困难地、石漠化土地、沙化土地、农村“四旁”隙地、废弃场矿、严格管控类土地开展造林绿化。

  从2022年开始,省林业局组织150余个县(市、区)现地调查,初步掌握全省造林空间底数,造林绿化首次实现带位置上报、带图斑下达,落地上图入库,不断提升科学绿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怎么种?我省通过实施山区困难地造林、平原防护林体系综合治理等6类试点示范项目,总结了造林、退化林修复等一批可推广的典型案例。

  在淇县庙口镇上曹村西山上,一棵棵今年新栽种的白皮松、山杏树挺拔站立,绿意已显。

  山高、石多、土少,作为曾经的山区困难造林地,当地利用“鱼鳞坑育林板、容器苗客土填、浇透水薄膜盖、深栽植摆石片、乡土树本地苗”的营造林组合技术,成功守护这片绿。

  “粮满仓、树赶荒,成为我省建设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的愿景。”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注重绿化质量 落实全周期管理

  扩绿,既要保持数量持续增长,也要提升绿化质量。

  还未走进灵宝市函谷关镇东寨村,5公里的高标准绿化进村道路已经让人赏心悦目。

  “我们坚持把质量贯穿于工作全过程,严把关键环节。”灵宝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争取做到种一棵、活一棵、绿一片。”

  按照2025年全省林业工作会议部署,今年国土绿化工作要紧抓作业设计、种苗保障、栽植、管护、验收5个环节,形成工作闭环,提升造林质量。

  以“种什么”为例,我省发布了全省乡土树种、珍贵树种、高效固碳树种名录,加强作业设计源头把控,提高乡土树种栽种比例和珍贵树种使用比例,积极营造混交林。

  在位于正阳县永兴镇屈楼村的农田防护林现场,一排排苦楝、臭椿等名录中的乡土树种,在农田四周挺立。

  “我们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采取道路两侧各两行、‘3米×3米’、‘品字形’栽植模式,既不超标占用耕地,又最大限度发挥庇护农田效应。”正阳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我省新造林乡土树种达70%以上,混交林达70%以上,珍贵树种达5%以上,高效碳汇树种比例显著增加,整体绿化质量和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明显提升。

  加强森林抚育 提升综合收益

  一段时期,我省绿化建设目标更多是扩大森林面积,没有很好地让森林向绿起来、美起来、富起来等多种功能效益最大化转变。

  为此,我省不断加强森林抚育。通过科学合理的林木间伐,清除病腐木、被压木、过密木等,不断释放林木生长空间、优化树种组成、调整林分结构,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

  据监测数据测算,通过科学抚育,我省抚育后的林分年均生长量达到6.05立方米/公顷,比未抚育林分提高50%以上。

  此外,森林抚育经营不仅提高了森林质量,还提升了综合收益。

  在泌阳,通过森林抚育经营,为全县木材加工、食用菌种植提供了原材料,5年来累计产出抚育材6万立方米、枝梢等剩余物9万吨,带动全县5670人次就业。

  在黄柏山林场,产学研共建集成一系列经营模式,依托森林资源,森林旅游、森林康养大力发展,“森林颜值”不断变为生态价值。

  数据显示,近5年,我省实施4个国家“双重”项目、2个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59个省级科学绿化示范项目等,完成造林957.4万亩、森林抚育1197.5万亩,森林质量持续提升。

  “未来,我们将继续扩绿、兴绿、护绿,提升森林经营能力,真正充分发挥森林宝库作用,不断增厚我们的绿色家底。”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记者 于涛)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