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今日要闻 > 正文 >

从中原腹地到世界屋脊——跨越山河 双向奔赴

  • 2025年08月22日 09:44
  • 来源:河南日报
  • 责任编辑:李新贺

  ■核心提示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在这片绽放新生的雪域高原上,有一份来自中原大地的深厚情谊。河南与西藏,从中原腹地到世界屋脊,一场跨越山河的双向奔赴正在书写:从点亮万家灯火的“电力天路”到田间地头传授技术的农业专家,从助力高原重大工程的中原盾构到20余年接力支教的青年力量……这份绵延不断的豫藏情缘,正是全国支援西藏、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绚丽雪域篇章的生动写照。本报特推出一组报道,记录这段跨越千山万水、情系世界屋脊、传递深情厚谊的协作实践。

  世界海拔最高河南承建拉萨换流站扩建工程全面竣工

  “天路”送电照万家

  初秋的青藏高原,清风送爽。拉萨的大街小巷披红挂彩,处处洋溢着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喜悦氛围。

  这份喜悦,同样涌动在拉萨±400千伏换流站的每一个角落。距离拉萨市区一个半小时车程,就抵达首条通往西藏的“电力天路”——青藏直流联网工程的受端站。值此庆祝活动之际,该站传来重大喜讯:8月20日,由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承建的拉萨±400千伏换流站扩建工程(以下简称“拉萨扩工程”)全面竣工,为下一步启动直流站系统带电调试、9月底投入运行奠定坚实基础。

  “一年多以来,我们全力应对雪域高原高寒缺氧、技术复杂、生态脆弱等多重考验,安全优质全面完成土建施工、电气安装等既定建设任务,为这项西藏重大基础设施工程作出了豫电贡献,为西藏同胞献上了中原人民的情谊。”拉萨扩工程施工项目部经理黄文艺说。

  西藏水力发电等资源丰富,青海光热发电禀赋优越。为进一步提升青藏直流联网工程电力输送容量,满足西藏高质量发展快速增长的用电需求,2024年5月,作为青藏直流联网工程二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拉萨扩工程开工建设。该工程投运后,青藏直流输电功率将由60万千瓦扩充至120万千瓦,实现西藏、青海两地电力互济能力翻一番。

  综合考虑安全、技术、生态、经济等因素,拉萨扩工程创新采用双极各增加一组并联换流阀组的方式进行扩建,共计原地新增换流变6台、换流阀2组,新建220千伏线路间隔2个,更换220千伏断路器2台,新增改造直流场断路器4台。

  与常规换流站相比,拉萨扩工程有哪些亮点?“可以用‘一个最高、两个首次’来概括,即世界海拔最高的换流站,国内首次实施换流站扩建施工、首次采用单极双阀厅并联接线结构进行换流站扩建改造。”拉萨扩工程施工项目部副经理张勇超介绍。

  记者现场实测发现,该工程最高海拔达3850米,且依山而建、地形崎岖,在“世界屋脊”挑战电网建设极限,难度巨大。拉萨扩工程施工项目部安全总监侯炳涛说:“高原缺氧、极端低温、昼夜温差大、紫外线强烈,每一刻都是对体力和意志的考验。但大家歇一歇、吸一会儿氧,继续干。身上被紫外线晒脱皮,红一块儿、白一块儿,就当是高原赠送的‘勋章’。”

  1999年出生的许昌姑娘赵皓菥在项目施工部担任电气调试员,3个月前,她初到拉萨时因高原反应导致整夜失眠,枕头边总放着氧气瓶。如今在交流场调试时,纤细的手指熟练地在端子排间翻飞,付出的汗水结晶成零差错、零失误运行的电网设备。“拉萨扩工程基本完成了,我觉得非常自豪。将来西藏亮起的灯光里,也有我的一份力量。”这朵“格桑小花”望着山脚下的藏族村庄说。

  河南送变电建设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说,下一步,施工人员将协同做好拉萨扩工程带电调试、消缺整改等工作,保障工程按期投运、早日发挥效益。除了拉萨扩工程,500千伏川藏联网工程、500千伏藏中联网工程等众多高原民心工程中,也都闪耀着河南力量,凝聚着河南建设者的智慧汗水,它们将不断提高西藏电网供电和清洁能源外送能力,将西藏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记者 宋敏)

  专家“定制课”送到草莓园

  豫藏协作结出“甜蜜果”

  林芝市巴宜区更章乡久巴村地处尼洋河畔,是远近闻名的草莓村。

  8月20日,村里的嘎玛四季草莓园一派忙碌,林芝仙草生态农牧科技公司负责人张兴文指着20亩新起的田垄告诉记者:“这就铺滴灌带,明后天就能定植,今年三个基地连高架在内要种80亩草莓,一切准备工作即将就绪。”

  张兴文的这份“踏实”,来自一场跨越三千公里的技术“精准滴灌”培训课。今年7月2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草莓专家周厚成和果品质量安全专家谢汉忠,来到林芝市为当地草莓种植户送上“定制课”。从适配高原的“中莓藏悦”“中莓香玉”等新品种的特性,到高效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管理技术,再到硫黄熏蒸防治白粉病的绿色方案,专家们直击高原草莓种植痛点,把“致富经”讲到了农户心坎里。

  “专家的课听得心里亮堂!新品种特性、管护新技术都摸得门儿清,种草莓更有底气了!”久巴村种植户扎西话语里满是对丰收的憧憬。这个移民搬迁村的28户村民,10年来靠着村里的56个草莓大棚增收。在周厚成团队帮扶下,这里的草莓亩效益最高达8万元,成了第七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草莓村”的名号越叫越响。

  时间回溯至2015年,作为中央组织部第16批博士服务团成员,周厚成离开老家河南来到林芝,牵线豫藏果树产业协作。一年时间,通过“传帮带”培养本地技术骨干,让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在高原“安家落户”,使科学种植理念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

  技术赋能不仅富了农户,更催生出当地农业企业的快速成长。2015年成立的林芝仙草生态农牧科技公司,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西藏农牧学院等技术支撑,建成国家级“星创天地”和自治区级众创空间,80余座温室大棚构建起从种植到销售的水果全产业链。截至2024年,公司累计带动就业超2200人,孵化企业57家,2023年选送的草莓还摘得全国优质草莓大赛金奖。

  “高架定植已启动,地栽20亩即将跟进,今年既要种得好,更要卖得好。”该公司技术员王旭东忙着规划新蓝图介绍,“我们正引进‘中莓’系列新品种,完善销售网络,还要在嘎玛农场试点可升降悬挂式空中草莓种植,融合旅游拓宽增收路。”

  十年深耕,从品种改良到产业升级,从技术输入到人才培育,豫藏协作的“智力活水”持续滋养雪域这片神奇的土地。如今,高原草莓不仅成了农户的“甜蜜果实”,更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在海拔3000米的土地上,结出了民族团结与共同富裕的丰硕果实。(记者 魏静敏)

  郑大支教团西藏服务队接力支教22年

  用青春点亮高原星火

  “老师,学习真的有用吗?”8月21日,西藏昌都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二年级教室里,刚刚下课的政治课支教老师李泽荣被学生们“堵”在门口,一连串的问题中,好奇和渴望藏都藏不住。

  李泽荣是郑州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西藏服务队队长。一个月前,服务队5名队员赶赴西藏,来到昌都市第三高级中学服务支教。“一进教室,都是渴望知识的目光。”李泽荣说,虽然刚刚开学,只上了短短四天课,但下课被围住答题已成了常态。“大多是问不懂的题目,也有好奇大学生活或者未来该如何选择职业的。”

  其中一名藏族学生的转变让李泽荣印象深刻。这名学生在回家养牛和考大学之间犹豫不决,最终在他的建议下,决定报考商学专业,通过学习与现代商业接轨。

  面对学生们的“十万个为什么”,李泽荣和队员们倾囊相授。“支教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点燃梦想、树立志向。”

  而在半个月前,队员们还被高原反应困扰,有人头晕,有人一天要流好几次鼻血。“大家相互打气,边吸氧边备课,没一个人说后悔!”李泽荣说,尤其是感受到学生们的需要和当地人对支教老师的尊重,这点苦根本不算什么。

  刚到昌都时,街边买东西被认出是支教老师,老板脱口而出“郑州大学”并竖起大拇指,李泽荣和队员们心底满是自豪。

  这样的尊重,来自一段跨越二十二载春秋的深情奔赴与无悔坚守。自2003年以来,郑州大学已组织100余名志愿者先后赴西藏林芝、昌都多地开展支教等教育扶贫工作,累计教授学生8000余人。多位志愿者在毕业后选择留在西藏,参与并见证西藏的发展。郑州大学第17届研究生支教团西藏服务队队员王帅铭便是其中之一。两年前,王帅铭以优异的成绩从郑州大学取得宪法与行政法学硕士学位,却放弃高薪工作,申请赴藏工作。

  一路在中原长大求学,为何钟情于西藏?王帅铭的坚持,源自2019年那次西藏支教经历。

  那时,王帅铭加入郑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西藏服务队,担任西藏农牧学院动物科学学院的学生辅导员。面对200余名来自藏族、汉族、纳西族等不同民族的学生,王帅铭犯了难。

  “那就从良友做起吧!”他抱着“既当学生的朋友又当辅导员”的心态,首创“青年驿栈”项目,从紧张的办公场地中腾出一个供心灵栖居的小窝。在这里,学生们敞开了心扉,他却不是聊完就交差,而是用心记录下每名学生的特点,量身定制激励方法。

  在他的鼓励下,许多原本迷茫的藏族学生找到了动力和方向。在一期工作收尾后,2019级学生中涌现出40余件好人好事,获得70余项校级集体、个人荣誉。

  青春因扎根而绽放,奉献因坚守而闪耀。一代代郑大“志愿红”接力前行,他们全身心投入支教事业,在世界屋脊传播知识与希望,在担当中绽放青春的光芒。(记者 樊雪婧 实习生 李承洋)

  不断刷新中国隧道施工纪录

  河南盾构闪耀雪域高原

  海拔4700多米的色季拉山脚下,清澈的尼洋河水欢快地流淌而过。不远处的色季拉山隧道深处,伴随着“雪域先锋号”硬岩掘进机刀盘转动,这条“钢铁巨龙”快速掘进,用强劲的轰鸣,奏响如火如荼的高原建设交响乐。

  近年来,从铁路隧道到水利民生,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装备”)研制的一台台硬岩掘进机挺进雪域高原,在诸多重要工程项目中发挥了核心作用,有力支持了西藏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2021年9月14日,由中铁装备自主研制的国产首台高原高寒大直径硬岩掘进机“雪域先锋号”顺利始发,这也是世界首台双结构硬岩掘进机,标志着我国高原高寒地区长大隧道智能化施工迈入了新阶段。

  “色季拉山隧道是我国在建最长的铁路隧道,全长38公里,隧道进口段总长约20公里,最大埋深1696米,属于大埋深超长隧道,地质条件极为复杂。”8月21日,工程项目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施工中要面临12条断层带、高烈度地震、高地温以及硬岩强度高达196兆帕等诸多难题,这些都成了建设者面前的“拦路虎”。

  为此,该项目采用中铁装备的两台硬岩掘进机进行施工,分别为“雪域先锋号”和“忠诚担当号”。“这两台掘进机开挖直径均为10.33米,整机总长245米,主要承担左、右线正洞的施工任务。”这位负责人说,截至目前,两台硬岩掘进机总掘进里程已超30千米。

  针对色季拉山隧道的复杂地质情况,中铁装备设计团队在传统敞开式TBM的基础上,增加了管片安装、辅助推进、智能辅助驾驶等先进功能,研发出高原高寒大直径双结构TBM,建立了常规地质敞开支护和岩爆地质封闭支护的双结构支护体系,解决了强岩爆地质中TBM施工防护能力差、风险高的技术难题,极大地提升了设备的安全性、适应性和可靠性。

  “随着高原铁路建设的持续推进,中铁装备陆续研发生产了6台大直径硬岩掘进机,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供了高适应性、高智能化、高人性化的国产化装备。”中铁装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硬岩掘进机不断刷新中国隧道施工的纪录。其中,“雪域先锋号”TBM首发的前两个月,就在岩爆、破碎不良地质条件下,创造了高原高海拔日进尺31.5米、月进尺613米的世界纪录。

  距离色季拉山隧道西南400公里的拉萨河上,被誉为“西藏三峡”的旁多引水工程建设正热火朝天。由中铁装备研制的“拉萨旁多引水号”高原型双护盾硬岩掘进机,于2024年10月10日始发投用,承担了拉林隧洞主洞段13.4千米的掘进施工任务。截至目前,掘进进度已顺利突破4300米大关。

  中铁装备相关负责人表示,旁多引水工程被列为水利部2023年6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同时也是西藏自治区“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的重点骨干水利工程。工程建成后,将为拉萨市中心城区提供优质、稳定、可靠的供水水源,同时也能向林周县城区应急供水,有力保障拉萨市经济社会和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中铁装备研制的“拉萨旁多引水号”TBM,将作为这项重大工程顺利推进的核心力量,见证并书写西藏水利建设历程的重要篇章。(记者 尹江勇)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