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今日要闻 > 正文 >

河南打出产教融合“组合拳”

  • 2025年07月31日 09:36
  • 来源:郑州日报
  • 责任编辑:李新贺

  筑牢高质量发展人才根基

  河南打出产教融合“组合拳”

  近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听取了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产教融合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提到,近年来,我省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平台搭建、成果转化等方面综合施策,推动专业结构与产业需求对接更加紧密、产教融合平台载体更加完善、高校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更加彰显、“技能河南”建设向更宽领域拓展。

  顶层设计筑基 技能培养精准发力

  作为人口大省与教育大省,河南始终将产教融合视作培育技能人才的“根基工程”。将产教融合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及“十四五”教育规划,通过全省教育大会、职业教育大会等统筹部署,更获教育部支持整省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常态化落地河南,形成高位推动工作态势。

  政策体系的“组合拳”持续发力。《河南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密集出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行动计划推动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多方协同机制。《河南省职业教育条例》的颁布,进一步明确各方权责,叠加金融、财政、土地等支持政策,为“技能河南”建设筑牢法治与政策根基,让技能培育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学科专业布局与产业需求实现“同频共振”,让技能人才培养精准“滴灌”。报告提到,2021年以来,全省本科高校布局建设新一轮省重点学科472个,其中344个直接服务重点产业链;高职新增专业点2893个、撤销2027个,直接服务重点产业链群的相关专业点比例提升至75.05%。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08个,立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14个、省级高水平职业教育专业群142个。

  平台载体搭桥 融合效能加速释放

  平台载体的“立体网络”,为技能成长搭建“练兵场”。围绕区域和产业发展需求,我省布局建设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17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65个、创新联合体39个,认定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9个、培育单位10家,认定省产业研究院55家,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科研攻关、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等,探索产学研一体化融合发展新路径。

  科技创新平台实现主导产业全覆盖,支持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22家、省实验室33家(包括省产业技术研究院6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947个;支持高校建设国家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8个、省协同创新中心46个、校企研发中心2560个。郑州市入围首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培育省级示范性产教融合型职业院校54个、产教融合型企业374个、示范性校企合作项目25个,融合成果加速外溢。

  协同育人深化 技能人才量质齐升

  协同育人的“多元模式”,让技能人才“量质齐升”。立项建设省级重点现代产业学院64所、省级特色行业学院103所,其中河南科技大学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学院入选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

  在全国率先启动省级职业院校“双高工程”,立项建设116所高水平职业院校和152个高水平专业群,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职业院校全面推行“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现场工程师等校企“双元”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工学交替”中练就过硬本领。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同步推进,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和创建,推动不同层次本科高校优势发展、特色发展,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引领卓越人才培养,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工程类硕博学位授予点达305个,占全省学位点总量的34%。

  未来,我省将持续完善产教融合政策体系,深入推进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快制定《河南省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机制改革试点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健全全链条人才培育机制,深化职教体系改革,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等项目组织方式,推动企业产业技术攻关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双向奔赴”,以高质量人才培养、高效能科技创新和高能级成果转化赋能产业快速发展,为践行“两高四着力”提供有力支撑。(记者 董艳竹)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