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今日要闻 > 正文 >

"循环枢纽""双循环支点"怎么建?河南作出新部署

  • 2025年07月18日 10:13
  • 来源:河南日报
  • 责任编辑:李新贺

  盛夏时节,河南“大市场”里动能澎湃:伴随中欧班列(郑州)的汽笛长鸣,新能源汽车、机械设备等“河南制造”走向世界;洛阳现代农机装备集群里,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产业生态圈加速成型……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时强调的“五统一、一开放”,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明方向。从今年2月6日的“新春第一会”,到7月17日召开的河南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工作推进会,半年间,两场高规格会议、一条不变的主题,这不仅是落实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的政治责任,更是重塑河南发展优势的重大机遇。

  此次会议对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循环枢纽、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支点作了重点部署,体现了河南在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开始向纵深推进。

  为何要建 “枢纽”和“支点”带来大发展

  作为国家的大腹地、大枢纽、大市场,河南天然具备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成为枢纽的良好条件和综合优势。交通运输的枢纽、物流集散的枢纽、市场交易的枢纽、商品流通的枢纽、要素配置的枢纽、产业链接的枢纽……抢抓机遇,建好一个个“枢纽”,让河南成为全国重要的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中转集散和循环流转中心,更好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助力经济循环畅通。

  有了“枢纽”,还需选准“支点”,以四两拨千斤之力,撬动产业升级新动能、开放合作新空间、要素配置新效率等,进一步用好国内国际两种市场、两种资源,以大通道带动大开放,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深度融入全球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河南必定能在高水平开放中更好走向世界。

  优势何在 “天时”“地利”“人和”齐聚

  建设“枢纽”和“支点”,河南有什么优势?有“天时”,有“地利”,有“人和”。

  何谓“天时”?就是国家的重大政策机遇。《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贯彻落实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部署总体工作方案》等文件先后印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部署了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大改革举措……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就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和改革举措。政策中有方向,政策中有机遇,河南必须抓住这个“窗口期”“机遇期”,在制度创新上先行先试、标准引领上探索实践、监管协同上破壁立新。

  何谓“地利”?就是河南的比较优势。拥有1亿人口、1100多万户经营主体,市场规模大是河南最突出最有引领性的优势。此外,从地缘区位看,我省地处中原腹地,具有融汇天下、便利四方的优越条件。从交通物流看,河南拥有外联内畅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正加快由“经济通道”迈向“通道经济”。从市场体系看,郑州商品交易所、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等众多交易市场,有利于吸引更多要素资源在我省流动和配置、交易和转化。从产业基础看,河南产业体系完备、配套能力较强,是众多产业链的发起点、支撑点和结合点。

  何谓“人和”?就是全省上下协力同心、敢作善为的责任担当。当前,主动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已经成为全省上下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各地各相关部门积极作为,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精气神十足,干事氛围浓厚。

  吃透政策、抓住机遇、用好优势,河南必能“得道多助”、换道领跑,在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竞争中抢得先机、赢得主动。

  如何作为聚焦重点求突破

  建强枢纽经济,发挥支点效应,河南如何闯关夺隘、一路向前?此次会议给出了答案:要全面落实“五统一、一开放”基本要求,坚持扬长补短、抓纲带目、重点突破,并提出实施市场拓展、基础设施高效联通、产业能级跃升、粮食和农产品产能提升、大宗商品集疏储运能力提升、营商环境优化等六项行动。

  其实,就是聚焦重点难点堵点,勇于打破观念上的禁锢、制度上的弊端、机制上的梗阻,充分释放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畅通交通大动脉、物流大通道,构建特色和优势更加彰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投资、生产、贸易、消费、物流等全方位全过程便利化,让各类要素资源在中原大地自由奔涌。

  建设“枢纽”和“支点”,是国家所需、河南所能、经营主体所盼,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河南在探索更好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助力做强国内大循环的道路上定能越走越坚实、越走越广阔。(记者 马涛 李昊)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