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今日要闻 > 正文 >

河南的夏粮产量波动,应该如何客观看待

  • 2025年07月16日 09:57
  • 来源:大象新闻
  • 责任编辑:李新贺

  2025年全国夏粮总产量公布。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25年全国夏粮稳产丰收,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单产基本持平,产量2994.8亿斤,比上年下降0.1%,总体保持稳定。”

  其中,河南今年的夏粮产量为3750万吨(750亿斤),仍占全国四分之一,但比去年少了7.14亿斤。

  既然产量减少,为何还称得上是“稳产丰收”?

  作为全国夏粮生产的绝对主力,河南做了什么,我们又该如何看待今年的夏粮产量波动?

  稳产丰收,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取得的

  先说第一个问题。

  今年的夏粮总产量的确少了。但要看现在的夏粮产量,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取得的。

  今年以来,包括河南、陕西等夏粮主产区,接连遇上极端天气。

  据水利部黄河委员会官网消息,去冬今春以来,河南遭遇近十年同期最严重干旱,40%的县(市)出现重度气象干旱。

  这种极端天气,对于小麦生长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

  不仅如此,省应急管理厅方面介绍说,4月下旬以来,河南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75%;全省大部分地区连续无有效降水的天数超过60天,郑州等10个地市更是在70天以上。

  五月正值小麦灌浆期,干旱缺水,对克重的影响非常大。

  除了旱,对小麦杀伤最大的还有干热风。

  五月份的时候,就有些地方的小麦已经黄了,但其实很多都是被干热风,硬生生烤黄的。

  此前,有专家预计,河南受干热风天气影响的小麦面积占比21.6%,陕西占比19.8%。若不采取防范措施,河南、陕西干热风影响区域小麦千粒重将损失约2.2%至4.4%。

  而从最终产量的影响程度上看:全国减少0.1%,河南减少不到1%,正因为采取了有力措施,才把产量拉了回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说今年夏粮稳产丰收,是符合实际的。

  为了稳产丰收,河南做了什么

  接下来看第二个问题。

  如今,虽然农业科技发达,但对中国的大部分地区来说,“靠天吃饭”这四个字,仍然是农业摆脱不了的事实。

  天公不作美,唯一能做的,只有“与天争时”,尽量把损失降低到最小。

  其实从今年以来,河南上下就一直在抢时间。

  省领导外出调研,直接扎进麦田里,查看小麦长势,询问土壤墒情;省财政第一时间下发抗旱保粮资金,也都是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当天就发到地方层面。

  除此之外,调集农业机械、集中灌溉等等,也都是科学有序,反应迅速。当然这种迅速反应和调度,让人看着心里也很难受。毕竟,这都是一年一年,让“天不帮忙”给逼出来的。

  当然,“抢时间”只是一方面,河南在种子和农技上也下了狠劲儿。

  比如在新乡打造的“中原农谷”,虽然时间不长,如今已经研发出抗干热风等特性的种子,并开始向全国大量供应;在中原农谷里的“冬小麦干热风防控专项试验”地块,千粒重普遍提高1.5至1.9克,亩产增加约30.1至38.2斤。

  随着这些种业科技推广应用,假以时日,一定会让河南的农民轻松一些。

  “以秋补夏”,河南还需更努力

  如今,夏收已经结束。而为了争取全年的丰收,河南从上到下,仍然充满干劲。

  当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今年的稳产丰收,在当下又有着怎样的意义?

  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今年以来面对外部的打压,无疑让我们对这句话的理解更加深刻。

  就在上周,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首场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在谈到中国的抗冲击能力时,专门提到了粮食生产这一块。对中国来说,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河南绝对足够分量,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全年来看,尽管夏粮产量出现波动,但对比往年曾出现的类似情况,河南,最终都通过秋粮增产,把全年粮食产量给拽了回来,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这正是河南作为大国粮仓,在粮食生产上所体现出的韧性。

  拼完夏粮拼秋粮。来自省农业农村厅的消息显示,今年我省秋粮种植面积继续稳定在7600万亩以上。从种植面积上看,与去年基本一致。

  目前,河南正全力开展秋粮田间管理工作,也提出了确保秋粮总产达600亿斤以上的目标。有往年的经验,有播种面积的打底,有“与天争时”的拼劲,这些都让我们对河南通过“以秋补夏”,实现全年粮食产量的稳产丰收,充满期待。(夏继锋 梁德宝 宋迎迎)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